经典测验理论.pptx
《经典测验理论.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测验理论.pptx(23页珍藏版)》请在一课资料网上搜索。
1、经典测量理论经典测量理论 齐肖肖 s151001该理论中的基本假设基本概念和历程该理论中重要研究要素经典测验理论CTT模型理论应用的局限性(弊端)经典测量理论经典测量理论项目反应理论项目反应理论IRT模型模型基本概念基本概念经典测验理论的概念: 在20世纪初心理测量心理测量的推动下,测验理论产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初,教育与心理测验理论教育与心理测验理论对测验的建构、误差的控制、测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及建构、误差的控制、测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及解释等问题解释等问题已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就称为:经典测验理论经典测验理论。摘自摘自心理测验的原理与应用心理测验的原理与应用郭
2、庆科,人民军医出版社,郭庆科,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测验理论测验理论对考察测验工具的编制过程测验工具的编制过程提供了一般地框架框架,因而若要正确的编制测验工具就必须深刻了解相应的测验理论。经典测验理论是在真分数理论假设的基石上构建了它的理论大厦,主要包括信度、效度、项目分析、标准概化等基本概念。测量:1946年,Steven把测量描述为:“根据法则给客体或事件指派数字”;1951年,Weitzenhoffer把测量描述为“观察者对物质世界进行的操作”;Lord、Novick(1968)和Torgerson(1958)修正Steven的定义,提出:“测量是客体的属性而非客体本身”。测验测验:
3、广义上可定义为从特定领域获取行为样组的标准化程序标准化程序。摘自摘自经典和现代测验理论导论经典和现代测验理论导论克罗克、阿尔吉纳。克罗克、阿尔吉纳。测量是按照一定的法则和程序,对事物在量上的规定性加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测量是按照一定的法则和程序,对事物在量上的规定性加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摘自黄光扬摘自黄光扬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测量与评价经典测验理论的发展:心理测验经典测验理论的发展:心理测验+教育测验教育测验心理测量:心理测量:心理测量学又称为心理测验法,与之密切相关的是心理统计学心理统计学和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 心理测量学的根本任务:将个体心里特质心里特质的差异数量化数量化。同时必须指出借助
4、 外显行为对心理特质的测量必然会引起误差。心里特质:心里特质:称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所特有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解释:1.特质是一组具有内部相关行为的概括,具有一定抽象性。2.特质是一种一般的神经系统,它可以综合不同的刺激,使人对这些刺激作出相同的反应。3.特质是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特点。4.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可以由多种特质多重组合而构成。5.特质可决定一个人对特定刺激的反应倾向,可对人进行某种预测。特质可决定一个人对特定刺激的反应倾向,可对人进行某种预测。心理测验的历史发展心理测验的历史发展:探索阶段:探索阶段:探索阶段发展阶段中国西方中国西方中国:中国:周朝:吕思勉中国制度史:“司马辩论官材,论
5、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论。论定,然后官之。位定,然后禄之。”诸侯等推荐人选须经皇帝亲自考评,内容包含德行及六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的医书黄帝内经将人分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阴阳;以及阴阳二十五人。孔子按知识与能力将人分为:上、中、下三等;孟子的“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尤甚,王请度之”与桑代克的“凡物之存在必有其数量”一致;庄子九征。庄子.列御寇第三十二:“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忠诚),近使之而观其敬(礼节),烦使之而观其能(能力),卒然问焉而观其知(知识),急与之期而观其信(诚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仁爱),告知以危而观其节(气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行为),杂
6、之以处而观其色(是否好色)。”通过观察法来判断人的品格。也算是早期的心理测验。鬼谷子。鬼谷子.揣篇第七:“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者,此所以谓测深深情”同样是观测法观测心理。三国时代刘劭的人物志将人分为:圣贤、豪杰、傲荡、拘傈,“心小志大者圣贤之人也,心大志大者豪杰也,心小志小者拘傈之人也,观其感变以审常度”;汉南北朝举孝廉;九品中正;汉书古今人表: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中正指专门司职品评人物的中央官员。三国时代刘劭的人物志将人分为:圣贤、豪杰、傲荡、拘傈,“心小志大者圣贤之人也,心大志大者豪杰也,心小志小者拘傈之人也,观其感变以审常度”;
7、同时根据阴阳五行,将人性格分为十二种;另外,利用“八观五视”知人法。隋唐之后:科举制度逐步取代我国古代察举制度,成为人才选拔的主要方式。西周采用的“试射”选择文官,至1905年彻底被废除,中国的科举考试,实则是测验理论的实践,对西方心理测验和教育测验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西方探索:西方探索:西方心理测验源于对精神病人和智力的研究,基于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提供框架和哥白尼人与人之间反应的差异;在探索精神世界的历程中,古今中外都是以观察法开始的,例如古代西方的占星术和中国古代的生辰八字或看手相等。心理测验的目的是快速有效定量定量个体差异,并依据这些差异值来推测个体行为,与古代算命不同。主要代表人物
8、艾斯克罗,智力落后程度的评鉴探索。Sequin(18121880)智力落后者的训练。冯特实验心理学创始人,将实验方法引入到心理学研究。高尔顿开创了个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并引入定量研究法。开展心理测量,发展测量工具和技术,以及相关的统计方法;卡特尔心理测验与测量第一位获得心理学博士的美国人,而且也是第一次使用心理测验心理测验这一概念,并提出十项心理测验:握力测量、动作速度测量、触觉两点阈测量、引起痛觉的最低点、对辨别重量的最小差别的能力、对声音的反应、说出混在一起的四种颜色的名称、将50cm的线平分、对十秒时间判断的测量、复述听过一次的字母。他的学生维斯勒证明反应时与智力相关。心理测量的发展(最
9、早古代人格测量是西方的颅相学)心理测量的发展(最早古代人格测量是西方的颅相学)比纳,心理测验的鼻祖,他说明智力与复杂因素相关,于19081911制定出了比纳-西蒙量表。1911年比纳去世,美国斯坦福大学推孟对其作了修改,增加了IQ,被历史上称为:斯坦福-比纳量表。韦克斯勒对智商做了补充说明,他提出离差智商,最终制定了成人智力量表。瑞文的非文字智力测验和标准推理测验。中国心理测量的发展:辛亥革命后,樊炳清首先将比奈-西蒙智力量表介绍到中国;1918年,俞子夷模仿桑代克的书法量表编制了小学生语文毛笔书法量表,这是我国最早的标准化教育量表;1920年,廖世承和陈鹤琴首次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设心理测验
10、课程,这是科学心理测验的开始;1921年二人合力出版了心理测验法;1922年,费培杰将比奈-西蒙量表译成中文;1925年,中小学各科测验相继问世;1932年测验杂志创刊。解放后,1979年张述祖在教育研究上发表论文论教育测量的重要性和教育测量的一些基本概念,被认为是恢复教育测量研究以来的第一篇论文;北师大测量研究组对19791981年高考试卷进行系统分析;1982年叶佩华和邹有华翻译了桑代克、哈根合著的心理与教育的测量和评价;郑日昌编写的心理测量、戴忠桓心理与教育测量、王汉澜主编的教育测量学等相继问世,标志着我国测验理论研究逐步走向成熟;1984年,中国心理学会测验工作委员会成立;1988年,
11、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与测量研究会成立。测量实践:测量实践:林传鼎、张厚粲修订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R;后又参考澳大利亚教育协会的学习能力测验(TOLA)编制了中国少年儿童学习能力测验;吴天敏对比奈-西蒙量表三次修订;龚耀先主持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韦氏成人记忆量表、艾森克的EPQ人格问卷、罗夏测验、韦克斯勒学前和幼儿智力量表(修订后称为韦氏幼儿智力量表);宋维真与香港张妙青合作修订MMPI人格问卷。至1990年,国外流行的十大测验已全部引入到中国。测量实践:测量实践:林传鼎、张厚粲修订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R;后又参考澳大利亚教育协会的学习能力测验(TOLA)编制了中国少年儿童学习能力
12、测验;吴天敏对比奈-西蒙量表三次修订;龚耀先主持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韦氏成人记忆量表、艾森克的EPQ人格问卷、罗夏测验、韦克斯勒学前和幼儿智力量表(修订后称为韦氏幼儿智力量表);宋维真与香港张妙青合作修订MMPI人格问卷。至1990年,国外流行的十大测验已全部引入到中国。测量实践:测量实践:林传鼎、张厚粲修订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R;后又参考澳大利亚教育协会的学习能力测验(TOLA)编制了中国少年儿童学习能力测验;吴天敏对比奈-西蒙量表三次修订;龚耀先主持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韦氏成人记忆量表、艾森克的EPQ人格问卷、罗夏测验、韦克斯勒学前和幼儿智力量表(修订后称为韦氏幼儿智力量表);宋
13、维真与香港张妙青合作修订MMPI人格问卷。至1990年,国外流行的十大测验已全部引入到中国。教育测量发展历史:教育测量发展历史: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同时也是考试的发源地。考试制度在西周已见端倪,比如西周的“考校”或“考选”选士制度。学者一般认为西周选士是我国考试制度的萌芽阶段(中国考试制度史资料选编杨学为主编)。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考校”选士不再盛行,但“学而优则仕”仍为社会事实。两汉时期,科举考试制度正式建立,汉代“察举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察举制产生两种考试方法,分别为“对策”和“射策”。魏晋南北朝时期,淡化察举制,实行九品中正制,以中正为中心,论品定级,选拔提升官员。中国古代
14、科举制度,对世界教育产生重大影响,欧美各国采取的考试办法选拔官吏,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从中国学去的。科举考试始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直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在我国延续近1300年。主要朝代:隋(策试法考时务策一门)、唐(科目众多,考生三类)、元(历尽波折)、明(再度盛行,四级考试制度院、乡、会、殿,八股文为主)、清(寿终正寝)。教育测量辛亥革命后由西方传入我国。欧美国家早期学校教育主要采用口头测验。至1720年,剑桥大学才开始使用笔试。美国1840年在波士顿市第一次在学校中进行书面考试。学校考试并没有直接推进教育测量的诞生,但一些学者为追求学校成绩评定客观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典 测验 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