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撤县_市_设区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_李郇.pdf
《中国撤县_市_设区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_李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撤县_市_设区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_李郇.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一课资料网上搜索。
1、地 理 学 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第70卷 第8期2015年8月Vol.70, No.8August, 2015中国撤县 (市) 设区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李 郇1, 2,徐现祥3(1. 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 广州 510275;2.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广州 510275; 3.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广州 510275)摘要:撤县 (市) 设区是通过打破行政区经济, 减少行政区边界, 实现以地级市为基础的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手段, 采用政策评估的常用工具倍差法, 对中国1990-2007年的撤县 (市) 设区的样本进行了分析, 发现撤县 (市) 设区对城市
2、经济增长具有约5年的短期促进作用, 主要表现在人均GDP增长率、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人均消费增长率等方面, 对人均道路面积和人均公共汽车数量的增长率则是先抑后扬, 对相邻城市的经济增长则具有约2年的短期促进作用; 并以佛山撤县 (市) 设区为案例, 分析了短期促进作用的来源和长期激励消失的原因, 认为基础设施投资是政府在撤县 (市) 设区后的主要行为, 以此带动产业转移和房地产消费, 进而促进了经济增长; 但由于撤县 (市) 设区削弱了地方政府的发展权限, 向上级政府集中了资源的控制权, 使得地方长期经济发展的激励消失。关键词:撤县 (市) 设区; 区域经济一体化; 边界; 增长; 短
3、期冲击; 中国DOI: 10.11821/dlxb2015080021 引言1.1 问题的提出进入21世纪,撤县(市)设区成为中国一个新的区域经济现象。1990-2000年中国共有214个县撤县设市、78个县级市升格地级市,仅有34次城市撤县(市)设区,而2001-2007年,全国只有24个县级市升格地级市,没有一个城市撤县设市,但却有48次撤县(市)设区(图1) 。如2000年国务院批准广州市撤销花都市和番禺市,设立花都区和番禺区,广州市政府直接管辖的范围从1443.6 km2扩大到3843.43 km2;2002年国务院批准佛山市撤销顺德市、南海市等4个市,设立顺德、南海、高明、三水4个区
4、,佛山市市政府直接管辖范围由原来的77.4 km2,扩大到3813 km2。2001年江苏苏州市撤销吴县市设立吴中区和相城区,面积扩大了1227 km2;杭州市收稿日期:2014-08-07; 修订日期:2015-01-2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38) Foundation: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41271138作者简介:李郇(1964-), 男, 江西南昌人,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E-mail: 通讯作者:徐现祥(1975-), 男, 教授, 博士生导
5、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E-mail: 1202-1214页图11978-2006年中国行政区划调整的类型与频率Fig. 1 Types and frequency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adjustment in China in 1978-20068期李 郇 等: 中国撤县 (市) 设区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撤销萧山市和余杭市设立萧山区和余杭区,城区面积扩大了2385 km2;到2003年,福建厦门市所辖1569 km2已全部撤县(市)设区。2009年国务院批准将上海原南汇区划入浦东新区,新浦东面积扩大到1210 km2,2009年国务院
6、批复滨海新区行政体制改革方案,把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并入新设立的滨海新区,调整后的天津滨海新区,规划面积达到2270 km2。撤县(市)设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项政策。撤县(市)设区扩大了上级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打破了县市之间的行政区障碍,通过对导致市场分割的行政区经济打破,整合碎化的政府资源1-3,与区域一体化打破贸易障碍,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的含义是相一致的。由于这种现象是地级市内部行政空间整合过程,相对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省与省之间的区域一体化范围要小得多,其实质是基于地级市内部的市域经济一体化。本文所关注的问题是,基于撤县(市)设区是不是有效?国外大量的研究表
7、明,区域一体化有利于促进地区的经济增长4-6,那么作为中国区域经济的一项重要政策,是否同样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呢?1.2 行政区划、 市场分割与经济一体化行政区经济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现象7,特征是构建以行政区边界为范围的独立经济体系,因此,行政区边界是建立统一市场的最大阻碍。行政区边界的数量越多,市场分割程度越高,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越低。在区域一体化的研究中,行政区的边界效应已经成为度量区域一体化程度的重要指标8-10。行政区划调整通过行政区政府的管理权限的变化影响行政边界数量。从行政区划的类型来看,撤县设市和升格为地级市是加强原行政区政府独立管理权限,增加边界数量;撤县(市)设
8、区是把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县级市改为地级市的派出机构,是削弱县级市权限的体现,使行政区数量减少,体现地级市政府实现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意图。20世纪90年代,财政分权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财政分权通过赋予地方政府独立的利益主体资格,激励政府行为与经济发展保持一致,促进经济的增长11。从行政主体的角度看,财政分权通过放权增加了行政区边界,财政分权程度越高,具有相对独立财政权利的县级市和地级市的数量越多,行政边界的数量也越多,直接促进发展主体的增加,进而促进整体的经济增长。但是,行政单元的增加会导致市场分割,这一观点与经济学家从地方保护视角对财政分权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他们认为财政分权一方面建立了
9、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但出现了行政区经济,导致市场分割的出现,阻碍经济一体化的过程12-15。事实上,到21世纪,中国普遍存在地方行政区经济产生了市场严重分割,并阻碍了市场一体化的过程12, 15-17。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省与省之间、市与市之间,即使地级市内部,由于县(市)级的具有较多的独立权限也同样出现市场分割或管理“碎化”的现象。在这种背景下,撤县(市)设区成为减少行政区边界数量,打破行政区经济,从而实现经济一体化过程的重要手段。作为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图2) ,国家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了以放权为主的行政管理改革。1992年起,撤县改市加快了步伐,当年撤消台山、顺德
10、、番禺、南海、新会县,分别设立了台山市、顺德市、番禺市、南市海、新会市 (均为县级) ;撤销宝安县、设立深圳市宝安区,龙岗区。1993年,撤消开平、三水、花县、高要、鹤山、四会、增城等县,设立开平市、三水市、花县市、高要市、鹤山市、四会市、增城市(均为县级) 。1994年撤消恩平、从化、高明、惠阳等县,分别1203地 理 学 报70卷设立恩平市、从化市、高明市、惠阳市(均为县级) ;江门城区更名为江海区,郊区更名为蓬江区。到1994年底,珠江三角洲共有9个地级市,16个县级市。这个时期是珠江三角洲分权发展的过程,行政边界数量增加,市场分割较严重,但确定了地方政府利益主体地位,进而最大地发挥了地
11、方的积极性18,释放了地区经济增长的潜力,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在市场分割下的发展出现了资源浪费19、恶性竞争20的现象,2000年后,珠江三角洲开始了以撤县(市)设区为主行政区划调整。广东省当年撤销了县级番禺市和花都市,设立广州市番禺区、花都区。2001年,撤销斗门县,设立珠海市斗门区,并且新设立珠海市金湾区。2002年,撤销县级新会市、南海市、顺德市、三水市、高明市,分别设立江门市新会区,佛山市南海区、顺德区、三水区、高明区;撤销佛山市城区和石湾区,设立佛山市禅城区。2003年,撤销县级惠阳市,设惠州市惠阳区。到2009年,珠江三角洲共有9个地级市,8个县级市。事实上,撤县(市)设区成功
12、减少了县一级行政区边界的数量,促进了珠江三角洲以地级市为基础的经济一体化的过程。2 分析方法与数据2.1 分析方法分析撤县(市)设区是否有效,重点在于比较该城市在撤县(市)设区前后两个时间段的经济增长的变化。但是,直接进行前后比较是不可能得到准确的结论,因为,撤县(市)设区前后经济增长的差异可能不是撤县(市)设区产生影响的结果,还包含了大量其他的因素,特别是宏观经济的趋势的影响,本文拟采用倍差法 (Differences inDifferences)来解决这个难题。由于操作简单且逻辑清晰,倍差法在公共政策分析和工程评估中被广泛使用,Meyer对倍差法进行了详细的讨论21,其好处在于直接提出了公
13、共政策实施前后的相同影响因素的影响,而把公共政策本身的影响留下了。如周黎安等采用该方法考察了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效果22;史宇鹏等采用该方法,以计划单列市为控制组,研究了行政放权对经济效率的影响23;徐现祥等采用该方法发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省长平行调动对流入省区的经济增长有正面作用24。具体而言,构造撤县(市)设区的处理组和没有撤县(市)设区的对照组,通过控图2珠江三角洲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与边界数量2Fig. 2 Process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djustment and numbers of administrative bordersin Pearl
14、 River Delta Economic Zone (Luo, 2005)12048期李 郇 等: 中国撤县 (市) 设区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制其他因素,比较撤县(市)设区发生后的处理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从而检验撤县(市)设区对城市经济增长行为及发展绩效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把样本划分为4组:撤县(市)设区前的对照组、撤县(市)设区后的对照组、撤县(市)设区前的处理组和撤县(市)设区后的处理组。设置两个虚拟变量来度量这种样本划分,一是du,取值是:处理组的为1,对照组的为0;另一个是dt,取值是:撤县(市)设区之前的为0,之后的为1。具体回归方程设定如下:git=0+1duit+2dt
15、it+3duitdtit+it(1)式中:i和t分别表示城市和时间;g和分别是经济增长速度和扰动项。显然,最关心的是系数3,它度量了撤县(市)设区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即撤县(市)设区的政策效应,具体解释如下:在对照组,即duit=0,由式(1)可知,撤县(市)设区前后的经济增长分别记为git=0+it0+2+it当dtit=0,撤县设区前当dtit=1,撤县设区后可见,在撤县 (市) 设区前后期间,对照组的经济增长的变动为(0+2+it)-(0+it),即dif1=2。相应的,在处理组,即duit=1,由式(1)可知,撤县(市)设区前后的经济增长分别记为git=0+1+it0+1+2+3+i
16、t当dtit=0,撤县设区前当dtit=1,撤县设区后可见,在撤县 (市) 设区前后,处理组的经济增长变动为(0+1+2+3+it)-(0+1+it),即dif2=2+3。因此,撤县 (市) 设区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净影响为,dif2-dif1=2+3-2=3,即交叉项duitdtit的系数3。由于撤县(市)设区需要中央政府批准,可以视为外生的变量,可以假定与回归方程的误差项不相关,即Eit|duitdtit=0。在实证分析过程中,为了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将倍差法嵌入标准的经济增长模型之中。git=+1duit+2dtit+3duitdtit+4log(yi,t-1)+it(2)式中:t=1、2,
17、表示发生撤县(市)设区前的时期1和发生撤县(市)设区后的时期2,i=1, 2, 3则代表所考察的撤县(市)设区事件所对应的城市以及相应的对照组城市;yi,t-1是每期(即撤县(市)设区前的时期1和撤县(市)设区后的时期2期初的人均实际GDP,gi,t是每个时期(时期1或者时期2)内人均实际GDP的几何平均增长率。本文关注参数3,当3为正时,表示与没有进行撤县(市)设区的城市相比时,撤县(市)设区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反之,对城市经济增长没有促进作用。2.2 数据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行政区划网(http:/www.xzqh.org)的统计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为度量城市经济增长,选取人均GDP、人均
18、投资率和人均居民消费总量三项指标,其中投资率是相应时期内各年投资率的算术平均值;为度量对财政的影响,选取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财政支出两项指标。3 实证分析表1是采用方程(2)分析撤县(市)设区对区划调整后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1205地 理 学 报70卷第四年和第五年经济增长的净影响的结果。发现,从区划调整后的第二年开始,人均GDP的增长率的初始值都为负,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存在绝对收敛的研究25是一致的,说明回归方程设置的合理性。对于本文所考察的dudt的系数3,发现,3在这五年中都是正值,而且在1%显著,说明撤县(市)设区在调整后的五年内对城市的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种
19、促进作用大致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第一年大约提高了0.21%的人均GDP 增长速度,第二年为 0.102%。第三年为 0.075%,第四年为 0.034%,第五年为0.05%。从该结果来看,撤县(市)设区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净影响具有积极作用,但是短期作用。区划调整的初期能较大的促进经济增长水平,随时间的推移这种作用逐渐下降,到第五年已经几乎降到零。进一步考察撤县(市)设区对投资增长率、居民人均消费增长率以及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增长率和人均公共汽车增长率的影响。撤县(市)设区对人均投资增长率和人均消费量的增长率都呈现正的显著影响,同样呈现出逐年影响下降的趋势,即短期的促进作用(图3) 。第一年撤县 (市
20、)设区后的对人均投资量增长影响是最大的,提高了0.54%的人均投资率,对人均消费量的增长速度提高了0.094%。反应了行政区划调整对消费、投资的拉动,进而对人均GDP的拉动,这正是政府进行撤县 (市) 设区,减少行政区经济实现经济一体化所期望看到的效果。但在经过第一年的高速增长后,在撤县(市)设区后的25年间,行政区划调整对人均投资的增长的影响急剧下降,特别表1撤县(市)设区对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率的净影响Tab. 1 The net impact of turning counties into districts to the urban economic growth rates in Ch
21、ina增长率常数虚拟变量du虚拟变量dt交叉项dudt对数log(ry)调整确定系数D-W检验时期1时期2样本量第一年-0.039(-3.8)0.156(30.0)0.025(70.1)0.210(1092.5)0.016(14.6)0.6491.42166第二年0.160(14.2)0.019(3.2)0.032(80.2)0.102(415.8)-0.005(-4.5)0.5781.52266第三年0.150(2.6)0.010(0.3)0.032(15.4)0.075(95.5)-0.004(-0.7)0.5741.92362第四年0.120(2.2)0.030(1.0)0.031(16
22、.0)0.034(25.9)-0.001(-0.2)0.5432.02458第五年0.135(1.1)0.024(0.3)0.035(7.8)0.050(97.5)-0.004(-0.3)0.5512.42542注:括号中报告的为系数对应的t值。图3中国撤县(市)设区对人均投资增长率等的影响Fig. 3 The impact of turning counties into districts to thegrowth rates of per capita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per capitaconsumption, per capita road a
23、rea and per capita bus number)12068期李 郇 等: 中国撤县 (市) 设区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是对人均投资量的影响,到第二年为0.2%,第三年为0.165%,第四年则是0.068%,到第五年对投资增长额的影响甚至为负降低了0.02%的人均投资额增长。对人均消费增长率的影响也呈现较缓慢的下降趋势,到第五年的仅提高了0.021%。即撤县(市)设区对人均投资额和人均消费额具有短期的促进作用,与撤县(市)设区对人均GDP增长影响下降是一致的。但是,撤县(市)设区对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增长率的净影响却是相对稳定,除第二年外,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保持在0.036%0.0
24、63%之间,对人均公共汽车增长率的净影响则是先抑后扬,在撤县(市)设区后的第三年、第四年和第五年的影响分别为0.073%、0.042%、0.031%,对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增长率与对人均公共汽车增长率的影响之间正好是相互配合的。区划调整后必然会带来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整合,其中道路就是重要的一项,市域道路的完善,必然会带动区域公共交通的完善,道路交通的整合的结果就是公共交通工具的增加。进一步考察对财政收支增长率的影响,对于人均财政支出的增长而言,撤县(市)设区的影响十分平稳而且不大,第一年促进人均财政支出增长了0.018%,其后的4年分别为0.031%、0.001%、-0.041%、0.025%,
25、与对人均GDP增长率的影响不一样;但撤县 (市) 设区对人均财政收入增长的影响却表现出第一年较大,达到0.147%,其后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分别为 0.072%、0.040%、-0.021%、0.056%,对人均财政收入增长的影响与对人均GDP增长率的影响一致(图4,表2表4) 。综合以上分析,类似区域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撤县 (市) 设区对城市的经济同样具有促进作用,但是效果是短期图4中国撤县(市)设区对人均财政增长率的影响Fig. 4 The impact of nationwide turning counties into districtsto growth rates of f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城市经济 增长 影响 分析 李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