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物分析与检验第三章免疫分析法.ppt
《生物药物分析与检验第三章免疫分析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药物分析与检验第三章免疫分析法.ppt(150页珍藏版)》请在一课资料网上搜索。
1、第三章第三章 免疫分析法免疫分析法一、一、概述概述二、二、抗原抗原三、三、抗体与免疫反应抗体与免疫反应四、四、免疫分析方法及应用免疫分析方法及应用五、五、免疫扩散法免疫扩散法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一、一、概述概述二、抗原二、抗原三、抗体与免疫反应三、抗体与免疫反应四、免疫分析方法及应用四、免疫分析方法及应用五、免疫扩散法五、免疫扩散法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了解其在免疫应答反应中对机体有益的防卫功能和有害的病理损伤的机制,研究有效的免疫措施,实现以防病,治病为目的的一门现代医学学科。一、概述一、概述 什么叫免疫分析?什么叫免疫分析? 基于抗原和抗体的特
2、异性反应基于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反应进行检测的一种技术手段。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的抗体之间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它既可以发生在体内,也可以发生在体外。高选择性和低检出限。 在体内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为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应作用。体外的抗原抗体结合反应主要用于抗原或抗体的检测,用于免疫学诊断。(1) 在实验药物动力学和临床药物学中在实验药物动力学和临床药物学中,测定生物利用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等生物药剂学中的重要数据,以便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解、代谢和排泄情况;(2) 在药物的临床检测中在药物的临床检测中,对治疗指数小、超过安全剂量易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或最佳治疗浓度和毒性反应浓度有交叉的药物血
3、液浓度进行监测;(3) 在药物生产中在药物生产中,从发酵液或细胞培养液中快速测定有效组分的含量,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测;(4) 对药品中是否存在特定的微量有害杂质进行评价。在药物分析中,免疫分析法的在药物分析中,免疫分析法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免疫分析免疫分析: 利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作用,来选择性识别和测定,可以作为抗体或抗原的待测物.免疫分析方法免疫分析方法非标记免疫分析(抗原抗体结合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非标记免疫分析(抗原抗体结合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标记免疫分析标记免疫分析标记物标记物有无有无非放射免疫分析非放射免疫分析放射免疫分析(放射污染)放射免疫分
4、析(放射污染)酶联免疫分析酶联免疫分析荧光免疫分析荧光免疫分析电化学免疫分析电化学免疫分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免疫分析免疫分析免疫分析检测的发展免疫分析检测的发展放射免疫检测放射免疫检测(兴起于(兴起于2020世纪世纪7070年代年代) )酶联免疫检测酶联免疫检测(兴起于(兴起于2020世纪世纪8080年代,年代,各临床机构普遍使用);各临床机构普遍使用);以化学发光为代表的光生物学标记及免以化学发光为代表的光生物学标记及免疫检测技术疫检测技术(2020世纪世纪9090年代开始推广使年代开始推广使用,产品步入成长期)三个阶段。用,产品步入成长期)三个阶段。 特点特点可逆性可逆性比例
5、性比例性反应阶段性反应阶段性特异性特异性免疫分析法的特点免疫分析法的特点特异性特异性特异性特异性:抗原与抗体结合反应的专一性:抗原与抗体结合反应的专一性分子基础分子基础: :抗原表位与抗体分子高变区之间抗原表位与抗体分子高变区之间空间构型的互补性空间构型的互补性可逆性可逆性可逆性:可逆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成复合物后,在一定条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成复合物后,在一定条件下又可解离为游离抗原与抗体,件下又可解离为游离抗原与抗体,解离后的抗原或抗解离后的抗原或抗体均能保持原有的结构和活性。体均能保持原有的结构和活性。影响因素:影响因素: 抗体对相应抗原的亲合力亲合力越高,结合越抗体对相应抗原的亲合力亲
6、合力越高,结合越牢固,越不易解离牢固,越不易解离 环境因素对复合物的影响环境因素对复合物的影响pH、离子强度、离子强度 比例性和比例性和反应阶段性反应阶段性比例性:比例性:抗原与抗体发生可见反应需遵循一定的抗原与抗体发生可见反应需遵循一定的量比关系量比关系前带前带(prezone):抗体过量:抗体过量后带后带(postzone):抗原过量:抗原过量等价带等价带(equivalence zone):抗原抗体比例合适:抗原抗体比例合适 一、概述一、概述二、二、抗原抗原三、抗体与免疫反应三、抗体与免疫反应四、免疫分析方法及应用四、免疫分析方法及应用五、免疫扩散法五、免疫扩散法主要内容主要内容抗原(抗
7、原(antigen,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抗原的两种特性:免疫原性和抗原性(免疫反应抗原的两种特性:免疫原性和抗原性(免疫反应性)性)免疫原性(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能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免疫反应性免疫反应性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凡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完全抗原 只有抗原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半抗原 半抗原+蛋白质完全抗原 赋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蛋白质称为载体。载体。2.1 定义定义1.抗原的
8、免疫原性抗原的免疫原性抗原物质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异物性 二、一定的理化性状 三、完整性 四、宿主的遗传性一、异物性一、异物性 异物是指化学结构与宿主的自身成分相异或机体的免疫细胞从未与它接触过的物质。异物性的物质包括以下几类: 1、异种物质 如:马血清蛋白、各种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人体而言都是异种物质,具有强的免疫原性。 2、同种异体物质 如:ABO血型抗原、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3、自身抗原物质 如:自身组织成分结构改变、隐蔽性自身成分暴露构成自身抗原。二、一定的理化性状二、一定的理化性状大分子胶体物质 凡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分子量都较大,一般在10kDa以上,在一定范围内,分子量越
9、大免疫原性越强。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从化学组成来看,凡含有芳香族氨基酸(尤其是酪氨酸)的蛋白质,其免疫原性较强。从结构来看,结构越复杂其免疫原性越强。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 分子构象是指抗原分子中一些特殊化学基团的三维结构,它决定抗原分子是否能与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相互吻合。易接近性是指抗原分子的特殊化学基团与淋巴细胞表面相应的抗原受体相互接触的难易程度。三、完整性三、完整性 具有一定理化性状的物质须经非消化道途径进入机体(包括注射、吸入、混入伤口等),并接触淋巴细胞,才能成为良好抗原。如果是口服后可被消化酶水解成胨、氨基酸,破坏了其结构,就丧失了免疫原性。自然界中天然的抗原物质有:蛋白质、多
10、糖、核蛋白 四、宿主遗传性四、宿主遗传性抗原的免疫原性也与机体的应答能力有关,同种动物不同个体对同一种抗原的免疫应答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受遗传因素控制,控制免疫应答的基因称为免疫应答基因(immune response, Ir)。2.抗原的特异性抗原的特异性 抗原决定簇(基) 载体决定簇和半抗原决定簇 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一、抗原决定簇一、抗原决定簇1、概念 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AD)是指抗原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为表位(epitope)。表位的性质、数目和空间构象决定着抗原的特异性。抗原通过AD与相应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结合,激活淋巴细
11、胞,引起免疫应答。2、种类和数量 一个抗原分子可以有一种或多种不同的AD ,一种AD决定着一种特异性,多种AD决定着多种特异性3、部位 位于抗原表面的AD能直接被相应淋巴细胞所识别,称功能性决定簇,存在抗原分子内部的AD无激发免疫应答的功能,称隐蔽决定簇。只有经理化因素处理后,使之暴露可能成为新的功能决定簇。4、大小 抗原决定簇的大小与相应抗体的抗原结合部位相当。一个蛋白质抗原决定簇含5-7个氨基酸残基一个多糖抗原决定簇含5-7个单糖一个核酸半抗原决定簇含6-8个核苷酸5、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是指能和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决定簇的总数。半抗原为一价天然抗原的分子结构复杂
12、,分子表面有多个决定簇为多价 构象决定簇:序列上不相连而依赖于蛋白质或多糖的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簇,多暴露于分子表面。顺序决定簇:一段相连的氨基酸序列所形成的决定簇,多位于抗原分子内部。功能性AD:分子表面,易被识别。隐蔽性AD:分子内部。B细胞决定簇:分子表面。T细胞决定簇:分子内部。二、二、AD的分类的分类三、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三、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 两种来源不同的抗原,除各有其主要的特异性抗原决定簇外,相互之间也存在部分相同的抗原决定簇,这种共有的抗原决定簇称为共同抗原。 亲缘关系很近的生物之间存在的共同抗原称为类属抗原。 无种属关系的生物之间存在的共同抗原称为异嗜性抗原。 一种共同抗原刺
13、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与其他含有共同抗原的物质发生结合反应,称为交叉反应。2.2 药物分子的抗原性药物分子的抗原性 1、药物分子的免疫原性、药物分子的免疫原性 大多数的药物分子通常都是半抗原; 一些蛋白类药物、多肽类药物、激素类药物也是完全抗原。 2、药物分子的抗原特异性、药物分子的抗原特异性 药物分子和蛋白质载体结合后,抗原特异性可能会发生改变。 3、药物分析中,为了得到高效价的抗血清,通常会与蛋白质载体合成人工抗原与蛋白质载体合成人工抗原进行试验。 常用载体:牛血清白蛋白(BSA)、卵清白蛋白(OA)、破伤风类毒素(TT)、钥孔蛋白(KLH)等。(1)半抗原和载体结合的化学反应)半抗原和载体
14、结合的化学反应 多肽类激素多肽类激素:活化蛋白质或多肽的游离羧基形成肽键;与蛋白质或多肽的游离氨基缩合形成肽键 甾体甾体:甾体激素的羟基和酮基不能直接和载体蛋白形成有效的共价键,需要制备甾体的衍生物,通过含游离羧基的甾体衍生物与载体蛋白相连 抗生素抗生素:-内酰胺环在偏碱性条件下可以与蛋白质的自由氨基以酰胺键的形式共价结合;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用碳化二亚胺为连接剂实现药物和载体蛋白的连接在选择结合半抗原的化学反应时,应考虑不同的连接方式可能对抗体的专一性产生不同的影响。半抗原没有可以结合的官能团时需要合成适当的衍生物。为得到特定抗原决定簇相对单纯的合成抗原,需要根据半抗原的化学特性及连接产物的化学
15、特性选择连接的半抗原。(2)半抗原和载体的选择原则)半抗原和载体的选择原则p半抗原选择原则:半抗原选择原则: 最好含有芳香结构; 应考虑抗原抗体反应的微环境; 合理利用分子类似物之间的交叉反应。p载体选择原则:载体选择原则: 应考虑载体对检测系统的影响:选择的载体应和检测体系不发生交叉反应;用于包被合成抗原的载体和用于免疫动物产生抗体的合成抗原的载体蛋白不同。 免疫过程中考虑载体效应的影响:抗体的特异性依赖于半抗原分子结构中的免疫决定区,但整个载体蛋白大分子对于抗体反应的性质和量也有影响;应使用相同载体的合成抗原制备半抗原抗体。(3)合成抗原的测定p定性测定方法:定性测定方法: 光谱分析:半抗
16、原和载体蛋白的结合导致蛋白构象的改变,改变程度和半抗原的结合量有关,半抗原结合量越大,构象改变程度越大。 热力学分析:半抗原和载体蛋白结合后热力学特征会有变化,差异可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CS)等方法测定。p定量测定方法定量测定方法 相对含量测定法:通过ELISA法比较半抗原与载体蛋白的相对结合量。绝对含量测定法:半抗原具有与载体蛋白完全不同的广谱吸收特征,且半抗原在此特定波长下具有较强的吸收;或能利用特定的化学反应定量测定半抗原的量,且不与载体蛋白发生反应。一、概述一、概述二、抗原二、抗原三、三、抗体与免疫反应抗体与免疫反应四、免疫分析方法及应用四、免疫分析方法及应用五、免疫扩散法五、免疫扩
17、散法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免疫分析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试剂分析,特点是抗体成为分析试剂抗体成为分析试剂。 1、抗体的结构与功能抗体泛指与待测分子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泛指与待测分子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分子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受体(receptor)和其他结合蛋白质,主要是免疫球蛋白,常用的是IgG分子 . 抗体(抗体(antibody,Ab):是由抗原进入机体刺激B细胞分化增殖为浆细胞而合成并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免疫效应的含有糖基的球蛋白。抗体分布于体液(血液、淋巴液、组织液及粘膜的外分泌液)中,主要存在于血清内。 1. 抗体(抗体(antibody
18、, Ab)功能性概念)功能性概念 是由抗原刺激而产生并能与刺激其产生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抗体主要存在血清中,也存在于呼吸道粘膜液、小肠粘膜液、唾液以及乳汁等其它体液中。 2. 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结构性概念结构性概念 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分子相似的球蛋白。所有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但是并非所有免疫球蛋白都是抗体。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IgG分子基本结构是由四个肽链组成的,二条较小的轻链和二条较大的重链,轻链与重链是由二硫键连接形成,分为氨基端(N端),羧基端(C端)。 抗体的基本结构轻链与重链是由二硫键连接形成一个四肽链
19、分子称为Ig分子的单体;单体是构成所有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基本结构;所有抗体的单体都是四条肽链的对称结构,即:两条糖基化重链(H)和两条非糖基化轻链(L);每条重链和轻链分为氨基端(N端)和羧基端(C端)。 IgG分子由四条多肽链四条多肽链构成,以二硫键相连以二硫键相连,有三个功能区。 抗体在Fab区结合抗原分子,同时通过hi区的转动以适应不同距离的抗原决定簇。 与抗原结合后,IgG分子构象改变,暴露出Fc上的活性位点,从而表现出固定和激活补体以及粘结单核细胞等亲细胞反应的功能。Fab:抗原结合片段:抗原结合片段Fc:可结晶片段:可结晶片段胃蛋白酶(pepsin)水解片段 裂解部位,铰链区H链间二
20、硫键(C端) 裂解片段,F(ab)2,无Fc片段 与抗原结合可发生凝集反应 木瓜蛋白酶(papain)水解片段 裂解部位,铰链区H链间二硫键(N端) 裂解片段,2个Fab(54KD),一个Fc(50KD),Fab与抗原结合,不发生凝集反应。 一、多克隆抗体一、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polyclonal antibody) 1. 定义:抗原分子通常具有多个抗原决定簇,动物免疫后可刺激多种具有相应抗原受体的B细胞发生免疫应答,因而可产生多种针对不同抗原决定簇的抗体。这些由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抗体称为多克隆抗体(polycolonal antibody, PcAb)。 2
21、. 实际意义 (1)预防、治疗感染性疾病(特异性差,可发生超 敏反应) (2)临床诊断二、单克隆抗体二、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cAbmonoclonal antibody, McAb) 1. 定义:由单一克隆B细胞杂交瘤产生的、只识别 抗原分子某一特定抗原决定簇的、具有高度特异性的 抗体。每种单克隆抗体其类、亚类、型及亲和力完全 相同,具有高度均一性。 2. 特点 具有高度均一性。 3. 杂交瘤细胞 骨髓瘤细胞无限增殖; 免疫B细胞合成、分泌特异性抗体。 4. 杂交瘤技术 HAT培养基:次黄嘌(H)、氨基蝶呤(A)和胸腺 嘧啶核苷(T)。三、基因工程抗体三、基
22、因工程抗体 基因工程抗体是通过PCR技术获得抗体基因或抗体基因片段,与适当载体重组后引入不同表达系统所产生的抗体,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临床诊断、预防和治疗及基础理论研究等领域。 人-鼠嵌合抗体(chimeric antibody); 人改型抗体(reshaped humanized antibody); 小分子抗体; 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y)等。、 IgM IgG IgA IgD IgE 抗体的功能: 清除侵入机体的微生物,寄生虫等异物,中和它们所释放的毒素或清除某些自身抗原。初次反应,再次反应和回忆反应产生抗体。初次反应,再次反应和回忆反应产生抗体。抗体的规律:2
23、抗体作为分析试剂的评价抗体作为分析试剂的评价 抗体的特异性抗体的特异性是无与伦比的,不需或只需要简单的预处理。有较高的稳定性较高的稳定性。 这两点奠定了分析免疫高度灵敏和高度专一的基础。 此外,抗体还有一个独特的性质:每个抗体分子有两个抗原的结合点,即多价性。然而抗体缺乏高灵敏试剂应具备的分析信号反差。 3、抗体的制备、抗体的制备 (1)常规抗血清(多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指人工被动免疫后制成的多克隆抗体,是免疫分析中的重要工具。 免疫原的制备、动物免疫、放血、抗血清分离及抗血清的分析鉴定。免疫原的制备免疫原的制备 免疫原由质量好的抗原与佐剂制成。通常有免疫原水剂、福氏完全佐剂和福氏不完全佐剂
24、。 水剂由无菌生理盐水将抗原制成一定浓度的免疫原。 弗氏佐剂是由一定量的羊毛脂和石蜡油,以及一定浓度的分支杆菌混合而成,经研磨达到油包水的程度。 不完全福氏佐剂即不含有分支杆菌。动物免疫动物免疫 通常的免疫动物为家兔和羊。 免疫的部位多采用脚掌、腹股沟淋巴结、大腿肌肉、皮下多点、静脉。 免疫抗原量通常为110mg或50100mg。试血及效价测定试血及效价测定 家兔的试血通常可由耳缘静脉取血,取血量0.5ml。 不同稀释度的抗血清和1%的血细胞悬液按1:1混合,37保温2h后观测血细胞的凝聚情况,即可测得免疫血清的效价。(2)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是建立在经细胞融合而获得的杂交瘤细胞基
25、础上的。所获得的抗体具有均一的特异性。 高度均质性的特异性抗体,由一个识别单一抗原表位的B细胞克隆所分泌。一般来自杂交瘤细胞 细胞培养法 & 接种动物体内生产法制备步骤制备步骤2、抗体的纯化 利用化学方法提纯或浓缩某一类的免疫球蛋白。 利用免疫吸附剂和亲和色谱得到免疫学上专一性的抗体。2022-11-2459沉淀分离 通过改变溶液的条件或添加某种物质,降低溶液中某一成分的溶解度,使其从溶液中沉淀析出,与其它成分分离的技术。 是纯化生物大分子物质常用的经典方法 包括盐析沉淀法、有机溶剂沉淀法和非离子聚合物沉淀法等。2022-11-2460(一)盐析法 在物质的水溶液中添加一定浓度的中性盐,使物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 药物 分析 检验 第三 免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