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报告法.docx
《口语报告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语报告法.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一课资料网上搜索。
1、口语报告分析法 摘自架设人与计算机的桥梁西蒙的认知与管理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解释人类的复杂行为,如概念形成、问题解决、语言等。人们要研究这些复杂的行为,总是先从研究简单行为开始的。例如,巴甫洛夫通过研究条件反射来解释行为,华生则将行为分解为“刺激反应”的公式,通过研究“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结的规律来解释行为。西蒙(1986)认为:“从简单走向复杂的研究方法是合理的研究方法,但不是惟一的方法。认知心理学是以远比条件反射复杂得多的方法去研究人类行为的”。他指出:心理学可以像物理学那样,从不同的水平研究人类的行为。例如,对一个杯子,物理学可以研究它的原子结构,也可以研究它与其它物体的相
2、互关系。然而,要研究一个杯子下落的规律,不必同时去研究杯子的原子结构;我们也不必等到原子结构问题解决之后再去研究力学。在心理学中也有同样的情况,不一定非要对神经元、神经突触有清楚的了解才能提出生理学理论,也不一定非要有生理学理论才能着手研究人类的高级复杂行为。自然界的规律有不同的层次,所以,科学研究可以从不同的层次进行探讨,既可以从高级水平着手,也可以从低级水平着手。因此,西蒙强调从不同的层次来研究人的行为。他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这一问题。要被试把一系列数字加起来,心理学常用的方法是观察被试给出什么答案、在多长时间内得到答案。用这种方法只能得到很少的信息,即结果和时间,不能充分揭示被试在解题的
3、内部过程,也不能了解被试在解题时所用的策略。因此,简单地记录被试解决问题的结果和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为了了解更多的信息,可以让被试在解题过程中说出头脑中进行的一切活动,并予以记录,然后进行分析。例如,在让被试做加法“7+7+3+8=?”时,通过记录被试的口语报告,就可以发现一些被试按顺序进行累加,而另一些被试则使用了另外的策略,如先做7+3=10,再做7+8=15,最后得到10+15=25。这种口语报告分析法的前身是哲学心理学采用的“内省法”(Introspection),即通过对心理操作的直接观察得到知识。在20世纪初,这种内省法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早期的实验心理学家如冯特、铁欣纳等都认为内省
4、法是认识直接经验的一种有效方法。并将传统的内省法改造成为实验的内省法。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詹姆斯(WJames)也将内省法看成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冯特的学生屈尔佩进一步认为,任何复杂的心理过程都可以用实验的内省来研究。以他为首的符茨堡学派利用这一方法对思维进行了研究,发现了无意象思维的存在。19世纪20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Watson,JB)发动了对意识研究的批评,否定了冯特等人的实验内省法。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Duncker,1945)首先用出声思维的口语分析法研究了人的问题解决过程。由于录音机的出现,为精确地记录和分析被试的口语报告提供了新的手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
5、西蒙和纽厄尔等人从新的角度利用了口语报告分析法,使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水平大大地提高了一步。西蒙认为,虽然目前人们能够对脑的活动进行电记录,但却无法把脑的电活动所代表的心理内容翻译出来。而口语报告分析法对任何随时间变化的动力系统都可以得到较高密度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研究人类的初级信息加工过程、思维策略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很多心理学实验中,一般不对被试的口语报告进行分析,这是因为在这些实验中被试的口语报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没有太大的用处。例如,在概念形成的实验中,只要求被试对实验刺激说出“是”或“否”,在分析实验结果时也只需要简单统计一下“是”或“否”的数量,没有进行口语报告分析的必要。但是
6、,为了探索人进行复杂的认知活动(如问题解决、学习、推理、决策等)的信息加工过程,就需要让被试在完成任务时说出他们想到的一切内容。这时,得到的口语报告就会相当复杂,必须经过细致的分析才能得到有用的信息。1984年,埃里克森和西蒙出版了口语报告分析一书,为口语报告分析法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指出,口语报告分析法是建立在一系列关于人类信息加工过程的基本假设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充分了解这些假设,才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口语报告分析法。这些假设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人的认知活动可以看成是在一定的问题空间中进行的搜索,在这一过程中,被试逐步累积起有关问题情境的知识; (2)被试的每一步搜
7、索,都包含着某种与任务有关的算子,被试把算子应用于短时记忆中的知识,从而进入问题空间中的新层次; (3)被试口语报告的内容,相应于最新获得的信息以及短时记忆中的部分信息; (4)被试短时记忆中所包含的信息(即可报告的信息)主要由算子输入所需要的基本知识、算子所产生的新知识以及问题的目标与子目标表征的符号等方面的内容组成。 根据记录的时间,可以区分出两种不同的口语报告,即当时的口语报告和追述的口语报告。当时的口语记录是被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言语表达的记录;而追述的口语报告则是被试在完成任务后,对自己解决问题的内心活动作出描述。根据是否有指导,可以将口语报告分为有结构的和无结构的。在有结构的口语报
8、告中,主试给被试指定一个方向,让他报告这方面的心理活动,并加以记录;在无结构的口语报告中,则不给被试任何指示或框架,让他描述自己的心理活动。这两种口语报告可以是当时的,也可以是追述的。认知心理学研究所搜集的口语报告主要是当时的,同时也是无结构的。但有时也需要搜集一些追述的或有结构的口语报告作为补充。在口语报告分析一书中,埃里克森和西蒙对口语报告分析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下面就加以简要的介绍。在进行口语报告记录的实验时,主试要给被试一定的指导语,如“你现在要完成一项任务,在完成这项任务时你要大声说出自己头脑中进行的一切心理活动,不需要报告你进行每一步活动的原因”。如果被试在完成任务时出现停顿,
9、主试应提醒他继续说下去。在无结构的口语报告中,主试只能说非常一般的指导语,而不能给他规定说什么,或提示他用什么方式说出来。在有结构的口语报告中,主试可以给出一些具体的指导,让被试以特定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心理活动。有时,为了更清楚地看出被试的想法和做法,可以用录像记录被试在口语报告时的动作。在实验完成以后,需要对搜索到的口语报告进行分析,以揭示被试完成实验任务的信息加工过程和特点。口语报告分析的第一步就是把录音材料整理成文字。在整理的过程中,打字员往往会将录音中的“错误”改正过来。为了确保口语报告分析的客观性,应当尽量避免这种人为的改动。 口语报告被整理成文字形式后,就可以进行具体的分析了
10、。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口语报告。一般来说,口语报告分析的过程可以分为分段、编码和统计这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分段,即将口语报告分为一定数量的“段”(segment)。分段的依据是句子的意思,要求所分的每一段都有一个独立的主题,而不管这些句子是否完整,是否符合语法。 第二步是编码,即将口语报告用标准的词汇或符号加以简化。为此,必须了解问题领域中的各种术语和符号。这就得先浏览一下整个口语报告,弄清被试在这个问题领域是如何描述事物的,他的操作方法是怎样的等等。通过编码,就可以根据每段的语义将被试的口语报告转换成符合一定标准的表达方式。关于在编码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西蒙主要强调以
11、下几点:(1)不要将口语报告中两个不同的东西在编码中混成一个东西;(2)在编码时吸取什么,忽略什么,要有明确的规定,从而使不同的人能得到相同的分析结果;(3)最好由两个编码者分别分析同一报告,然后再比较两个编码结果的异同,两个编码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可以作为检验编码方案好坏的标准,如果相差较大,就需要重新制定编码方案;(4)为了使编码不受前后段的影响,可以将分好的段在计算机上随机呈现,然后进行编码;(5)如果按段的顺序编码,要尽量一段一段地分别编码,以避免先前段的影响,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如弄清代词的指谓),才去参考前面的段。西蒙认为,用这种方法可以得到丰富而详细的数据。 第三步是统计,可以根据人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口语 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