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适宜技术.ppt
《中医适宜技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适宜技术.ppt(24页珍藏版)》请在一课资料网上搜索。
1、中医适宜技术推广津南区中医医院 发扬与传承中医 简 便 验 廉 的传统特色疗法 服务于广大群众 目的 历史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医疗活动 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 在与疾病作斗争中 在寻找食物的同时 发现并认识了治病的草药 前人把这一探索过程称为 神农尝百草 或 食药同源 在人类生活中 古代人发明了石针作为医疗工具 新石器时代 石器成为人类改造征服自然的有力工具 也成了治疗疾病的器械 此时也出现了采用动物的角 进行类似今日的拔罐疗法之 角法 这些都属于最早的手术器械 可谓传统特色疗法的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 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 促进了医学的发展 传统特色疗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
2、土的古书 五十二病方 是我国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 记载的外治法有敷药 药浴 熏蒸 按摩 熨灸 腐蚀及多种手术 首创酒洗伤口 开外科消毒之先河 黄帝内经 的问世为外科治疗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系统确立了传统外治法的治疗原则 提出针 灸 按摩 熨贴 敷药等外治法 中医传统特色疗法是中医学中的特殊疗法 它有渊源的历史根基 又有着现代人特别是劳动人们所容易接受的医学治疗学方法 也有人称为 中医适宜技术 特点及分类 目前 看病难 看病贵 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需要花大力气必需面对的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中医药简便验廉的医疗服务将会给这一困绕政府和百姓的重大社会问题作出巨大贡献 特点 所谓 简 便 廉 验
3、是中医最基本的特点 同时简便效廉也是中医的精髓所在 简 是因时制宜 选择操作简便的方式 便 是因地制宜 随地取材 廉 则因人制宜 不浪费人力和物力 验 是有效 中医药多年流传下来有很多验方和治疗方法 分类 1 针刺类 常用体针 头针 耳针 足针 梅花针 火针 电针 穴位注射 小针刀疗法等 2 灸法类 主要指艾灸 3 按摩疗法 包括头部按摩 足底按摩 踩跷疗法 捏脊疗法 拨筋疗法 小儿推拿疗法 点穴疗法等 4 外治疗法 包括刮痧疗法 灌肠疗法 火罐疗法 熏洗疗法 药浴疗法 外敷疗法 中药蜡疗等 5 内服法 包括中药雾化吸入疗法 中药茶饮法 中药药酒疗法 饮食药膳 养生保健 中医护理 及冬病夏治等
4、 拔罐疗法 一 拔罐概述拔罐法又名 吸筒法 或 角法 是以各种罐为工具 借助热力排除罐内空气 造成负压 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 使局部皮肤充血 瘀血 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在我国晋代已开始应用 常用于感冒 头痛 不寐 肩凝症 腰痛病 项痹病 胃脘痛病 痛经及带状疱疹等疾病 二 拔罐作用1扶正祛邪 平衡阴阳2疏通经络 行气活血3活血化瘀 消肿止痛4祛寒除湿 通利关节5预防保健作用 三 基本技术目前常用的罐具种类很多 如 竹罐 陶罐 玻璃罐和抽气罐等 拔罐方法有火罐法 煮罐法 抽气罐法等 其中火罐法最为常用 操作时用镊子夹住95 的酒精棉球 点燃后在罐内绕1 3圈再抽出 并迅速将罐子扣在应
5、拔的部位上 这种方法比较安全 但须注意的是点燃的酒精棉球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 根据病情需要 在具体运用火罐时 还有留罐 走罐 闪罐 刺络拔罐等方法 1 留罐拔罐后将罐子吸拔留置在施术部位5 10分钟 然后将罐起下 2 走罐一般用于面积较大 肌肉丰厚的部位 如腰背部 大腿部等 一般选用口径较大的玻璃罐 先在罐口或欲拔罐部位涂一些凡士林油膏 液体石蜡等润滑剂 再将罐拔住 然后用右手握住罐子 上下往返推移 至所拔部位皮肤潮红 充血甚或瘀血时 将罐起下 3 闪罐将罐拔住后 又立即取下袁再迅速拔住 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上起下 起下再拔 直至皮肤潮红为度 4 刺络拔罐将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 用三棱针点刺
6、出血或用皮肤针叩刺 然后将火罐吸拔在点刺的部位上 使之出血 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遥 一般针后拔罐留置5 10分钟 四 常见疾病的拔罐疗法 一 感冒感冒是常见的外感疾病 四时均可发生 尤以冬 春季气候骤变时为多 表现为鼻塞流涕 喷嚏 咳嗽头痛 恶寒发热 全身不适等 本病的发生是因病邪侵入人体肌表所致 邪气乘虚由皮毛 口鼻而入 偏寒者 则致寒邪束表 肺气不宣 阳气郁阻 毛窍闭塞 偏热者 则热邪灼肺 腠理疏泄 肺失清肃 本病相当于西医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 治法 取背部督脉和膀胱经穴为主 走罐及留罐法 操作步骤 患者取俯卧位 暴露背部 在督脉和膀胱经上均匀涂抹液体石蜡等润滑剂 用闪火法拔罐 将火罐扣在督
7、脉上 然后医者用右手握罐 以左手扶住并拉紧皮肤 上下往返推罐3 5次 待皮肤潮红 再将火罐分别移至两侧的膀胱经 用同样的方法在两侧膀胱经上各走罐3 5次 最后将火罐停于大椎 风门 肺俞等穴 留罐10分钟后起罐 起罐后 擦净润滑剂 特别提示 此法选用的火罐不要过大 操作时应注意轻吸 勿刺激过强 皮肤潮红即可 操作完毕 嘱患者注意覆盖背部 勿使背部受寒 大椎 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穴下有腰背筋膜 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 有第1肋间后动 静脉背侧支及棘突间静脉丛 布有第8颈神经后支 风门 人体风门穴位于背部 当第2胸椎棘突下 旁开1 5寸 有斜方肌 菱形肌 上后锯肌 深层为最肌 有第二肋间动 静脉后支
8、布有二 三胸神经后支的皮支 深层为第三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肺俞 在背部 当第3胸椎棘突下 旁开1 5寸 穴下有斜方肌 菱形肌 深层为最长肌 有第3肋间动 静脉的分支 布有第3 4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 深层为第3胸神经后支的肌支 二 腰痛病腰痛病是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表现为腰部重痛 酸麻 拘急不可俯仰 或痛连臀腿 本病的发生主要与感受外邪 跌仆损伤或劳欲过度等有关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腰部扭伤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背肌筋膜炎 治法 取腰部督脉和膀胱经穴为主 走罐及留罐法 操作步骤 患者取俯卧位 背腰部皮肤充分暴露 先在背腰部正中均匀涂抹液体石蜡等润滑剂 用闪火法将中号玻璃罐扣在督脉上 医者左
9、手扶住患者肩部 右手握住火罐 缓慢沿督脉推进或拉回 如此往返推拉10 15次 反复操作 直至皮肤深红或紫色为度 然后于腰部脊柱两侧同法操作 起罐后 擦净润滑剂 1周1 2次 5次为一疗程 三 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是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 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及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 表现为患部有束带状刺痛 皮疹呈簇集状水疱 水疱如绿豆或黄豆大小 中间夹以血疱或脓疱 排列如带状 多发生在单侧 疱疹在2 3周后渐见干燥结痂 最后痂退而愈 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肝郁化火 过食辛辣厚味 感受火热时毒有关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 治法 局部取穴为主 刺络拔罐法 操作步骤 用75 的酒精消毒患处 在疱疹聚集
10、处用三棱针或粗毫针进行围刺 以稳 准 快的手法刺破皮肤 迅速以闪火法拔火罐 留罐5 10分钟 酌情每罐令出血5 10毫升 至疹色渐成暗红色后起罐 用消毒干棉球擦净局部 隔日1次 一般治疗2 4次 五 禁忌症1 严重的心脏病患者 2 患有出血性疾病者 3 肿瘤患者 4 患有活动性肺结核者 5 孕妇 6 高热抽搐者 六 注意事项1 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 骨骼凹凸不平 毛发较多的部位 火罐易脱落 均不适用 2 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选择大小适宜的罐 操作时动作必须迅速 才能使罐吸附有力 3 拔火罐时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 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 小泡勿需处理 仅敷以
11、消毒纱布 防止擦破即可 水泡较大用消毒针将水放出 用消毒纱布包敷 以防感染 七 罐印诊断1 健康者的罐印多明显呈粉红色而没有痧点 一般几个小时后红印就消失 2 罐印色鲜红而艳 热症 3 罐印色紫黑而暗 表示有瘀症现象 4 罐印色灰白或者青色 触之不温 多为虚寒和寒湿邪气较盛 刮痧疗法项痹病项痹病多由颈椎病引起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 是增生性颈椎炎 颈椎间盘脱出以及颈椎间关节 韧带等组织的退行性改变 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 脊髓 椎动脉和颈部交感神经等而出现的一系列综合症候群 早期颈项僵硬 继以头枕 颈项 肩背 上肢等部位疼痛以及进行性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症 轻者头晕 头痛 恶心 颈肩疼痛 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适宜 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