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瘤胃微生物.doc
《第一章 瘤胃微生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瘤胃微生物.doc(123页珍藏版)》请在一课资料网上搜索。
1、lact第一章 瘤胃微生物前言在反刍动物的瘤胃内栖息着复杂、多样、非致病的各种微生物,包括瘤胃原虫、瘤胃细菌和厌氧真菌,还有少数噬菌体。但幼畜出生前其消化道内并无微生物,出生后从母体和环境中接触各种微生物,但是经过适应和选择,只有少数微生物能在消化道定植、存活和繁殖,并随着幼畜的生长和发育,形成特定的微生物区系。因此,反刍动物瘤胃选择了其特定的微生物区系,这些微生物选择了瘤胃的环境,这种选择最典型的例子是只有反刍动物和单胃草食动物消化道才有厌氧真菌。经过长期的适应和选择,微生物和宿主之间、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系统中。一方面,宿主动物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环境,瘤胃中
2、植物性饲料以及代谢物为微生物提供生长所需各种养分;另一方面,瘤胃微生物帮助消化宿主自身不能消化的植物物质,如纤维素、半纤维素等,为宿主提供能量和养分。因此,对瘤胃微生物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对生产实践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回顾瘤胃微生物的研究历程,从1843年Gubry 和Delaford 在反刍动物的瘤胃内发现微生物时起,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初,由于受到研究条件和技术的局限性,许多研究工作者,主要从事形态、分类的研究工作(Hungate,1966)。我国学者熊大仕(Hsiung.T.S.)早在20世纪三十代,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尤其对瘤胃纤毛虫的形态和分类进行了很多的研究。1940年以后,瘤胃微
3、生物在宿主内的消化作用才被证实。1948年英国学者 Elsden和 Phillpson基于对动物生理的研究,阐明了在反刍动物营养中,微生物发酵产生挥发性脂肪酸的重要性。同期,Hungate 等人在瘤胃微生物的形态、生理以及区系划分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70年代以来,电镜在微生物研究领域的应用,使人们更深入的了解到微生物的亚细胞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并使过去在微生物的系统分类方面存在的许多分歧,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研究瘤胃微生物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了解它们的形态、生理、繁殖、地理分布,种群之间相互制约及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而且近年来通过反刍动物胃肠瘘管技术、瘤胃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分子生物学研
4、究以及瘤胃生态的人工模拟等技术,希望更多地掌握瘤胃代谢和微生物相互之间的关系,为合理应用饲料、开辟新的饲料资源提供科学的依据。瘤胃中微生物种类很多、功能各异,本章介绍其中主要的微生物。第一节 瘤胃细菌和产甲烷菌在瘤胃微生物中细菌种类最多,同种细菌在瘤胃中又有多种作用,本节主要根据它们在瘤胃中的功能分类来介绍主要的瘤胃细菌和甲烷菌。一纤维降解细菌1. 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species)黄化瘤胃球菌(R. flavefaciens)和白色瘤胃球菌(R. albus)均为严格厌氧型革兰氏阳性球菌,直径0.71.5mm。黄化瘤胃球菌细胞革兰氏染色反应常发生变异而出现革兰氏阴性反应,细
5、胞常排列成长链,产生黄色色素。白色瘤胃球菌革兰氏染色呈稳定的阳性反应,常以成双球菌存在,不产生黄色色素,但菌落常呈白色。白色瘤胃球菌和黄化瘤胃球菌广泛存在于草食动物胃肠道中,而前者在瘤胃中的数量常大于后者。除此两种瘤胃球菌外,在豚鼠肠道中还发现有其他瘤胃球菌,其中R. bromii在瘤胃淀粉降解过程中起很大作用。黄化瘤胃球菌和白色瘤胃球菌是瘤胃中主要的纤维降解菌,能产生大量的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其中主要的为木聚糖酶。黄化瘤胃球菌产生的木聚糖酶属于结构极其复杂的复合酶体,该菌还能产生多簇内切葡聚糖酶和一种外切葡聚糖酶。很多黄化瘤胃球菌菌株都能降解那些通常难降解的、坚韧的纤维,如棉花纤维,而白色
6、瘤胃球菌中有些不是纤维降解菌。这些瘤胃球菌都能利用纤维二糖,白色瘤胃球菌优先利用纤维二糖,然后利用葡萄糖,但是黄化瘤胃球菌通常不能利用葡萄糖。黄化瘤胃球菌和白色瘤胃球菌降解半纤维素和果胶的程度通常受生长底物的诱导。黄化瘤胃球菌的主要发酵产物为琥珀酸、乙酸和甲酸,还有少量的氢气、乙醇和乳酸。白色瘤胃球菌几乎不产生琥珀酸,但可产生大量的氢气和乙醇,有的菌株可产生乳酸。黄化瘤胃球菌和白色瘤胃球菌的生长都需要异戊酸、异丁酸和生物素。很多白色瘤胃球菌还需要2甲基丁酸。许多瘤胃球菌需要苯丙氨酸和吡哆胺,有的需要硫胺素、核黄素和叶酸。很多菌株需要氨,氨的利用优先于氨基酸。白色瘤胃球菌可产生细菌素,对黄化瘤胃
7、球菌具有抑制作用。瘤胃球菌属菌产生的一些代谢物还可抑制瘤胃真菌降解纤维。但是,瘤胃球菌对离子载体抗生素如莫能菌素很敏感。2. 产琥珀酸丝状杆菌(Fibrobacter succinogenes)过去称产琥珀酸拟杆菌(Bacteroides succinogenes),因种群发生关系上与拟杆菌相去较远,故被重新命名(Montgomery等1988)。第一次分离主要是杆状,继续培养变成球状、卵状,长度1.0m2.0m,直径0.3m0.4m,大多呈单体存在,也成对或短链状、玫瑰花团状排列,是严格厌氧型革兰氏阴性菌。长时间培养,细胞易迅速死亡。产琥珀酸丝状杆菌在瘤胃中普遍存在,具有很强的降解纤维素的能
8、力,是瘤胃中主要的纤维降解细菌,但该菌不能降解木聚糖。产琥珀酸丝状杆菌产生大量的多糖酶(见第六节)。其纯培养菌具有很强的降解结构性的、坚韧物质如秸秆的能力,能够降解一些不被黄色瘤胃球菌降解的某些同质异晶体纤维素,发酵产物通常为乙酸和琥珀酸。该菌的生长必需戊酸和异丁酸,也常需要生物素和对氨基苯甲酸。脂肪酸主要用来合成磷脂,异丁酸用来合成脂肪醛和支链16碳及14碳脂肪酸,戊酸转化成脂肪醛和直链13碳及15碳脂肪酸。与其他的纤维降解细菌相比,如黄色瘤胃球菌和白色瘤胃球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对抗生素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当动物饲用抗生素时,该菌可成为瘤胃中占主导地位的纤维降解细菌。但是,近来研究表明,某些
9、植物次生代谢物,如酚类物质和黄芪的可溶性物质,可抑制产琥珀酸丝状杆菌。3溶纤维丁酸弧菌(Butyrivibrio fibrisolvens) 菌细胞呈典型的弧状杆菌,长2.0m5.0m;直径0.4m0.6m,单个或成对或呈链状排列,菌体一端生有一根鞭毛,因此可以运动,是一种严格厌氧型革兰氏阳性菌。溶纤维丁酸弧菌菌株间特性差异大。DNA杂交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菌株在基因型上可分为几个组(Forster 等1996),Vander Toorn和Van Gyslwyk(1985)发现三种不同的生物型(乙酸利用型、乙酸产生型和丙酸产生型),因此,现在的溶纤维丁酸弧菌种将来很可能还需要重新分
10、类,但是生物型以及其他生理特性如何与基因型联系尚未清楚。溶纤维丁酸弧菌是一种代谢最丰富多样的瘤胃细菌,可发酵的底物范围广,但不同菌株表现出很大差异。大多数菌株可生长在单糖上,包括戊糖如木糖和阿拉伯糖,可生长在其它微生物产生的可溶性降解产物上,还可生长在淀粉、果胶多糖以及其它非纤维多糖上。该菌在完整细胞壁和纤维素上生长较差。但从瘤胃中能分离到具有纤维降解活性的菌株,菌细胞能迅速彻底地消化纤维素,但这种活性在实验室条件下不常见,可能因培养丢失的缘故。很多菌株具有降解木聚糖的能力,除产生胞外木聚糖酶活性外,还产生乙酰木聚糖酯酶。这些菌株还可利用木聚糖的降解产物,但其利用程度与不同植物木聚糖侧链的特性
11、和部位有关。有研究表明,糖醛酸以及带有酚酸的木寡糖可以被用于菌株的生长。溶纤维丁酸弧菌具有淀粉降解酶活性,可能在降解淀粉类日粮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溶纤维丁酸弧菌的发酵产物主要有CO2、氢气、乙醇、乙酸、丁酸、甲酸和乳酸。如果培养基中含有瘤胃液,该菌则不是产生乙酸而是吸收乙酸,可能转化成丁酸。溶纤维丁酸弧菌具有蛋白降解酶活性,是瘤胃中主要的蛋白降解细菌之一,而且当日粮含有抗性蛋白时动物瘤胃中这种酶的活性更高。体外培养时,蛋白降解酶还能在培养上清液中积累。因此,溶纤维丁酸弧菌可能在瘤胃中蛋白质降解过程中起一定作用。溶纤维丁酸弧菌还具有氢化作用,最早被认为是唯一能进行生物氢化的瘤胃细菌,它能使未饱和脂
12、肪酸还原,如使亚油酸还原成反11油酸(见第八节)。迄今,除溶纤维丁酸弧菌外,其他瘤胃细菌如白色瘤胃球菌、真细菌的一些菌株、密螺旋体等也具有生物氢化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肉品和乳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关于反刍动物日粮中亚油酸的生物氢化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4. 梭菌属(Clostridium species)菌细胞呈杆状,长3.0m6.0m,直径约0.8m,具有周鞭毛,运动,是严格厌氧型革兰氏阴性菌。发酵底物范围广,发酵产物主要为甲酸、丁酸和乙酸。梭菌常发现于瘤胃,虽然不是瘤胃中的主要细菌,但其在瘤胃中的种类多,有纤维降解梭菌,如C. cellobioparum, C. longisporum、C
13、. lochheadii、C. aerotolerans和C.chartatabidum;有的菌株可降解几丁质,有的菌株可降解含羞草素,有的可水解蛋白质。产气荚膜梭菌(C. perfingens)和丁酸梭菌(C. butyricum)可分离自饲喂高含量淀粉的反刍动物瘤胃。二淀粉降解菌 一些纤维降解菌,如Clostridium lochheadii、产琥珀酸丝状拟杆菌的一些菌株以及溶纤维丁酸弧菌的大多数菌株,又可以降解淀粉。能降解淀粉的非纤维降解菌有:牛链球菌、嗜淀粉瘤胃杆菌、栖瘤胃普雷沃氏菌、溶淀粉琥珀酸单胞菌,以及反刍兽新月型单胞菌的很多菌株。1牛链球菌(Streptococcus bovi
14、s)牛链球菌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0.91.0mm,常排列成链状。革兰氏阳性,但老龄细胞也可呈革兰氏阴性。无鞭毛,不具游动性。多数菌株兼性厌氧,有的严格厌氧,也有的菌株可以耐氧。牛链球菌生长快,其群体对数期数量倍增时间(population doubling time)相当于大肠杆菌。牛链球菌在瘤胃中广泛存在,能降解淀粉,但不能降解纤维素,发酵产物为乳酸。该菌在瘤胃中的重要性在于它与瘤胃乳酸中毒密切相关。据报道,该菌是淀粉降解菌中最能降解谷类淀粉的一种(McAllister,1990等)。该菌产生的淀粉降解酶主要为作用于粗淀粉的一种胞外酶,也有作用于可溶性淀粉的胞内酶。该菌细胞内pH可以随细胞
15、外的pH降低而降低,因此瘤胃中脂肪酸积累引起的酸性环境不会影响牛链球菌的生长。在通常情况下,该菌常以葡萄糖被动转运机制利用葡萄糖,但当葡萄糖浓度很高时,过量部分可以通过扩散机制被利用,因此该菌常限制了其它糖降解菌对底物的利用。牛链球菌在瘤胃中的数量很少,只有在游离葡萄糖存在时才生长良好,近来报道表明,即使在高精料日粮条件下,该菌在瘤胃中的浓度仍很低(Owens等1998)。因此,牛链球菌是否是瘤胃中最主要的乳酸产生菌还值得研究。有些牛链球菌菌株可产生细菌素(bacteriocin),抑制其他链球菌或其他革兰氏阳性细菌。据报道,从瘤胃分离到的20%50%的牛链球菌具有抑制其他链球菌或细菌的作用,
16、其中牛链球菌菌株HC5产生的细菌素可抑制瘤胃细菌产生甲烷(Mantovani等2001; Lee等2002)。2嗜淀粉瘤胃杆菌(Ruminobacter amylophilus)嗜淀粉瘤胃杆菌原名嗜淀粉拟杆菌(Bacterorides amylophilus),1986年Stackebrandt和Hippe根据16S核糖体RNA序列重新命名。该菌形态多样,从卵球形到圆端长杆状,或不规则的弧形,长1.03.0m,直径1.0m。在酵母提取液+类胰蛋白酶+瘤胃液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一般呈单体或成对存在,是严格厌氧的革兰氏阴性菌。一般情况下,嗜淀粉瘤胃杆菌在瘤胃中的数量较少,但当动物采食谷物类混合日粮
17、时该菌数量迅速增加。嗜淀粉瘤胃杆菌主要发酵淀粉,是瘤胃中主要淀粉降解菌之一。有研究报道,嗜淀粉瘤胃杆菌通过其胞内淀粉酶降解淀粉:淀粉颗粒首先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然后转运至细胞内进行水解。嗜淀粉瘤胃杆菌还可利用麦芽糖、糖原和糊精,但不能发酵和利用其他糖类。发酵产物为乙酸和琥珀酸。嗜淀粉瘤胃杆菌具有很强的降解蛋白质的能力,与栖瘤胃普雷沃氏菌和溶纤维丁酸弧菌(Butyrivibrio fibrisolvens)一起是瘤胃中三种主要的蛋白降解菌。与后两者不同,嗜淀粉瘤胃杆菌的生长需要二氧化碳和氨,而无需肽或氨基酸,即使肽或氨基酸存在下该菌也主要利用氨。蛋白酶活性并不依赖于培养基中蛋白质或肽或氨基酸的存
18、在。3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 species)这是广泛存在于瘤胃且数量最多的一类细菌。过去为拟杆菌属的栖瘤胃拟杆菌(Bacteroides ruminicola)。1990年Shah和Collins重新定义拟杆菌属,现在该属只包括存在于人后肠的几种拟杆菌,而栖瘤胃拟杆菌被划分为普雷沃氏菌属,称栖瘤胃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 ruminicola)。栖瘤胃普雷沃氏菌属于真细菌(eubacteria)的拟杆菌/黄杆菌门,严格厌氧,革兰氏阴性,多型性杆状或球状,长0.8mm3.0mm,直径0.5mm1.0mm。栖瘤胃普雷沃氏菌的菌株间遗传差异大。过去只有栖瘤胃栖瘤胃亚种(Prevo
19、tella ruminicola subsp. ruminicola)和短栖瘤胃(Prevotella ruminicola subsp. brevis)亚种的区分。近年来,经过16S核糖体RNA序列分析以及鸟嘌呤+胞嘧啶(G+C)含量测定的研究,人们重新命名了栖瘤胃普雷沃氏菌种,并提出了三个新种,即短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 brevis)、布氏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 bryantii)和Prevotella albensis。普雷沃氏菌在瘤胃中可降解和利用淀粉和植物细胞壁多糖如木聚糖和果胶,但是不能降解纤维素。栖瘤胃普雷沃氏菌和布氏普雷沃氏菌可产生木聚糖酶和羧甲基纤维素酶
20、,但是由于缺少真正的纤维素酶,因此在纯培养时不能降解细胞壁,但与纤维降解菌共培养时能有效地利用木聚糖和果胶。某些栖瘤胃普雷沃氏菌株具有很强的降解燕麦木聚寡糖的能力,但短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 brevis)几乎不产生木聚糖酶和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普雷沃氏菌的发酵产物主要包括乙酸、琥珀酸和丙酸,其中丙酸主要通过丙烯酸途径合成。普雷沃氏菌在瘤胃中蛋白质的降解以及肽的吸收和发酵过程中起作用,其中栖瘤胃普雷沃氏菌是瘤胃中主要蛋白降解菌之一,而短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 brevis)的蛋白酶活性为普雷沃氏菌中最高。具蛋白酶活性的普雷沃氏菌在瘤胃中普遍存在,而且,迄今发现的普雷沃氏菌菌
21、株都具有二肽酶活性,这是其他瘤胃细菌所没有的特性。在一些菌株中发现温和毒力形噬菌体。也发现质粒(如携带抗四环素基因质粒),对莫能霉素敏感,且出现抗莫能霉素的突变株。4溶淀粉琥珀酸单胞菌(Succinimonas amylolytica)最早分离自饲喂稻草和谷类的牛瘤胃。菌细胞呈圆头直杆状或卵圆形,长1.0m3.0m,直径1.0m1.5m,端生一个鞭毛、能运动,单体或成对排列,是严格厌氧型革兰氏阴性菌。溶淀粉琥珀酸单胞菌也属于淀粉降解细菌,但其在瘤胃中的数量不及普雷沃氏菌和嗜淀粉瘤胃杆菌。该菌在动物中数量分布也无规律,有时在饲喂高谷物精料的动物中,一头动物瘤胃中很多而另一头动物瘤胃中很少,但一般
22、情况下,当动物饲喂青贮苜蓿、苜蓿干草或麦秸时该菌在瘤胃中的数量很少。溶淀粉琥珀酸单胞菌通常只发酵淀粉,水解一些淀粉产物。发酵产物主要为乙酸和琥珀酸,还有少量丙酸。该菌生长需要二氧化碳,乙酸能刺激它生长。5反刍兽新月形单胞菌(Selenomonas ruminantium)菌细胞似新月形或半月形,长3.0m6.0m,直径0.9m1.1m,在新月形的一侧面中央有一束多达16根的鞭毛,所以可以滚动,呈单体或成对排列,革兰氏阴性,一般是严格厌氧,但也有菌株能耐少量的氧气,其中有菌株具有还原型辅酶I(NADH)过氧化物酶,可以将氧气还原成水或二氧化碳。很多反刍兽新月形单胞菌菌株能发酵淀粉,有的菌株发酵乳
23、酸。所有菌株都能产生乙酸和丙酸,但丁酸、琥珀酸、乳酸和甲酸的产生因菌株而异。该菌不能发酵纤维素、木聚糖或果胶,但是可有效利用这些多糖的降解产物如纤维二糖,还可以利用麦芽糖以及各种单糖。该菌生长需要因菌株而异,但一般都需戊酸、CO2和B族维生素。乳酸利用菌株常需要氨基酸,尤其是天门冬氨酸,以及对氨基苯甲酸。该菌主要特征是多数菌株可从含半胱氨酸的培养基产生硫化氢,生长后培养液的最终pH很低(4.3),仅次于牛链球菌和一些乳酸杆菌(4.0)。反刍兽新月形单胞菌大多数菌株归属于两个亚种:反刍兽新月形单胞菌乳酸分解亚种(S. ruminantium subsp. lactilytica)可以发酵乳酸和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章 瘤胃微生物 瘤胃 微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