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20解热镇痛抗炎药.ppt
《药理学20解热镇痛抗炎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学20解热镇痛抗炎药.ppt(42页珍藏版)》请在一课资料网上搜索。
1、1第二十章第二十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解热镇痛抗炎药 (antipyretic-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drugs)(p.167)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 解热镇痛抗炎药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而且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痛,而且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药物。本章所属的这些解热镇痛抗炎药虽然化本章所属的这些解热镇痛抗炎药虽然化学结构不同,但有共同的作用基础学结构不同,但有共同的作用基础抑抑制制PG合成,为了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合成,为了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抗炎药区别,将这类药物统称为非甾体抗抗炎药区别,将这类药物统
2、称为非甾体抗炎药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NSAIDs药物的发展药物的发展1829年,年,Lerous从柳树皮中提取一种糖苷类解热物质;从柳树皮中提取一种糖苷类解热物质;1875年,水杨酸第一次用于治疗风湿病;年,水杨酸第一次用于治疗风湿病;1893年,合成乙酰水杨酸年,合成乙酰水杨酸1899年,年,Bayer 药厂合成药厂合成aspirin,开创了,开创了NSAIDs发展的先河发展的先河20世纪世纪50年代合成了吡唑酮类年代合成了吡唑酮类20世纪世纪60年代合成了吲哚乙酸类年代合成了吲哚乙酸类20世纪世纪70年代后又相继合
3、成了丙酸类、苯乙酸类等年代后又相继合成了丙酸类、苯乙酸类等主要药理作用主要药理作用n解热作用解热作用n镇痛作用镇痛作用n抗炎作用抗炎作用【发热发热】当外热原当外热原(微生物、内毒素等微生物、内毒素等)进入进入机体后机体后刺激中性粒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热原刺激中性粒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热原(白介素(白介素1)作用于下丘脑前部作用于下丘脑前部 PG合成与释合成与释放放 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刺激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调定点上移体体温温。【机理机理】抑制中枢环加氧酶抑制中枢环加氧酶(COX),使使PG合成合成减少从而发挥解热作用。其解热作用的强弱减少从而发挥解热作用。其解热作用的强弱与抑制与抑制COX活性呈正相关
4、。活性呈正相关。一、解热作用一、解热作用解热镇痛药的解热机制解热镇痛药的解热机制 二、镇痛作用二、镇痛作用【特点】【特点】1.1.对轻、中度疼痛,慢性钝痛效果显对轻、中度疼痛,慢性钝痛效果显著,但对内脏平滑肌绞痛、剧痛无效。著,但对内脏平滑肌绞痛、剧痛无效。2.2.镇痛的同时不产生欣快感,无耐受镇痛的同时不产生欣快感,无耐受性和成瘾性。性和成瘾性。3.3.作用机理:抑制炎症部位作用机理:抑制炎症部位PGPG合成,合成,作用部位在外周。作用部位在外周。痛觉增敏痛觉增敏致痛致痛组织损伤、炎症或过敏组织损伤、炎症或过敏化学物质的生成和释放化学物质的生成和释放组织胺、缓激肽组织胺、缓激肽PG解热镇解热
5、镇痛药痛药感觉神经末梢感觉神经末梢致痛致痛PGE1、PGE2、PGF2痛觉的产生 除苯胺类外,都可以控制风湿,类风湿病的除苯胺类外,都可以控制风湿,类风湿病的症状,不能根治,也不能控制并发症。症状,不能根治,也不能控制并发症。【机理机理】抑制环加氧酶(抑制环加氧酶(COX)PG合成减合成减少,产生抗炎、抗风湿作用。少,产生抗炎、抗风湿作用。PG是参与炎症反应的体内活性物质,对致是参与炎症反应的体内活性物质,对致炎致痛物质有增敏作用。炎致痛物质有增敏作用。三、抗炎、抗风湿作用三、抗炎、抗风湿作用膜磷脂膜磷脂花生四烯酸花生四烯酸中间体中间体皮质皮质激素激素LT生理刺激生理刺激炎性刺激炎性刺激NSA
6、IDsPLA2COX-1 COX-2脂氧酶脂氧酶PGE2PGI2TXA2炎症介质炎症介质膜磷脂代谢 COX-1 与与COX-2特性的比较特性的比较 COX-1 COX-2生成:生成:固有的固有的 需经诱导需经诱导功能:功能:(生理学)(生理学)保护胃肠保护胃肠 妊娠时妊娠时PG合成增加合成增加 调节调节PL聚集聚集(TXA2)调节外周血管阻力调节外周血管阻力(PGI2)调节肾血流量分布调节肾血流量分布(PGI,PGE)(病理学)生成蛋白酶、(病理学)生成蛋白酶、PG及及 其他致炎介质,引其他致炎介质,引 起炎症起炎症第二节第二节 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剂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剂 一一.水杨酸类水杨酸类
7、 乙酰水杨酸乙酰水杨酸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aspirin)体内过程体内过程 口服主要在小肠吸收;口服主要在小肠吸收;分布于全身组织、关节腔及脑脊液;分布于全身组织、关节腔及脑脊液;以原形从尿液中排出以原形从尿液中排出,发生中毒时发生中毒时,可可碱化尿液,加速肾排出。碱化尿液,加速肾排出。【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1、解热、镇痛、解热、镇痛适用于感冒发热、肌肉痛、关节痛、痛经、神经痛适用于感冒发热、肌肉痛、关节痛、痛经、神经痛和癌症病人的轻、中度疼痛等。和癌症病人的轻、中度疼痛等。2.抗炎抗风湿抗炎抗风湿作用较强,作用较强,解热镇痛剂量解热镇痛剂量12倍,最好用至最大耐倍,最好
8、用至最大耐受量(受量(po,34g/d)。)。急性风湿热服用后急性风湿热服用后2448h内退热,缓解关节红肿及内退热,缓解关节红肿及剧痛,血沉减慢。急性风湿热鉴别诊断。剧痛,血沉减慢。急性风湿热鉴别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炎症消退,疼痛减轻。关节炎症消退,疼痛减轻。药量近轻度中毒,应监测病人的血药浓度药量近轻度中毒,应监测病人的血药浓度3、抗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1)TXA2和和PGI2是生理性对抗物,是生理性对抗物,TXA2/PGI2平衡失调,可平衡失调,可导致血栓的形成。导致血栓的形成。2)前列环素前列环素(PGI2),强大的全身血管扩张剂,也是最强的)
9、,强大的全身血管扩张剂,也是最强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血管壁可生成血小板聚集抑制剂,血管壁可生成PGI2。3)阿司匹林小剂量(人:)阿司匹林小剂量(人:30-50mg/天)抑制血小板中的环氧天)抑制血小板中的环氧酶,使酶,使TXA2的合成减少,但对的合成减少,但对PGI2的生成无影响。大剂量的生成无影响。大剂量阿司匹林阿司匹林(100-200mg/kg)则抑制血管壁上的环氧酶,则抑制血管壁上的环氧酶,使使PGI2的生成减少,这样反而又可促进血栓的形成。的生成减少,这样反而又可促进血栓的形成。阿司匹阿司匹林用于抗血栓时,用量不宜过大林用于抗血栓时,用量不宜过大。小剂量阿司匹林(小剂量阿司匹林(40
10、4050mg/50mg/日):预防血栓形成,治疗缺血日):预防血栓形成,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和心肌梗死,降低其病死率和再梗死率;性心脏病和心肌梗死,降低其病死率和再梗死率;预防栓塞:心绞痛、血管形成术、有脑血栓倾向的一过性脑预防栓塞:心绞痛、血管形成术、有脑血栓倾向的一过性脑缺血等。缺血等。2023年1月30日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二)4.4.其他其他1 1)长期并规律性服用降低结肠癌(可)长期并规律性服用降低结肠癌(可能也包括直肠癌)风险。能也包括直肠癌)风险。2)2)阻遏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阻遏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3)3)放射诱发的腹泻、驱除胆道蛔虫。放射诱发的腹泻、驱除胆道蛔虫。【不良反应不良
11、反应】1 1、胃肠道反应:最常见,溃疡病禁用胃肠道反应:最常见,溃疡病禁用2、凝血障碍:严重肝损害、低凝血酶原血症凝血障碍:严重肝损害、低凝血酶原血症及及VitK 缺乏者禁用。缺乏者禁用。3、水杨酸反应:剂量水杨酸反应:剂量5g/d,出现头痛、眩晕、,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听力恶心、呕吐、耳鸣、视听力,甚至过度呼吸、,甚至过度呼吸、酸碱平衡失调、精神错乱等中毒表现。酸碱平衡失调、精神错乱等中毒表现。急救:碳酸氢钠静脉滴注。急救:碳酸氢钠静脉滴注。4 4、过敏反应:过敏反应:“阿司匹林哮喘阿司匹林哮喘”。某些哮喘患者服乙酰水杨酸或其他解热镇痛药后可诱发哮某些哮喘患者服乙酰水杨酸或其
12、他解热镇痛药后可诱发哮喘,称为喘,称为“阿司匹林哮喘阿司匹林哮喘”。因。因PGPG合成受阻,而由花生四烯酸合成受阻,而由花生四烯酸生成的白三烯以及其他脂氧酶代谢产物增多,内源性支气管收生成的白三烯以及其他脂氧酶代谢产物增多,内源性支气管收缩物质居于优势,导致支气管痉挛,诱发哮喘。缩物质居于优势,导致支气管痉挛,诱发哮喘。肾上腺素无肾上腺素无效。哮喘、鼻息肉、慢性荨麻疹禁用。效。哮喘、鼻息肉、慢性荨麻疹禁用。5 5、瑞夷、瑞夷(Reye)(Reye)综合征综合征:儿童感染病毒性疾病时使用阿斯匹林退儿童感染病毒性疾病时使用阿斯匹林退热热,偶可引起急性肝脂肪变性偶可引起急性肝脂肪变性-脑病综合征脑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药理学 20 解热 镇痛 抗炎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