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科一等奖优秀毕业论文设计正文.doc
《大学本科一等奖优秀毕业论文设计正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本科一等奖优秀毕业论文设计正文.doc(33页珍藏版)》请在一课资料网上搜索。
1、荆州地区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调查分析前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宗教信仰已成为人们多元化的信仰选择之一,社会范围内出现了“宗教升温”现象。其中,青年信教徒的增长尤为引人注目。大学生作为青年中最敏感、最有条件和机会接触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高端知识群体,不可避免会受到社会上“宗教热”的影响。宗教在大学校园的蔓延和发展,而且必然长期存在于校园,己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回避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唯有正视这一现象。这就决定了大学生宗教信仰研究的必要性。我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三分之一左右为青年,其中不乏在校大学生。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了解他们宗教信仰的现状,并帮助他
2、们正确对待宗教和处理好宗教信仰问题,是高等教育必须肩负的历史任务,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意义。在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多变、多样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宗教对大学生产生了什么影响?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如何?怎样引导近年来高校中的“宗教热”现象?本文意在通过对荆州地区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基本情况、原因以及宗教文化双重影响的探究,深化宗教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探索,进一步丰富大学生宗教观教育的内容,进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为解决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相关问题提供一定的视角参考和方法依照。一、荆州地区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基本现状笔者以无
3、记名问卷调查为主要方法,调查的对象为湖北省荆州市长江大学本科生。本次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调查,收回483份,有效率为96.6%。被调查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8至23岁;被调查者的专业构成涵盖了文史哲、法政经济教育类、理工、外语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被调查对象的群体类别、人数、性别及专业分布情况(见下表)表 调查对象分布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总计人数占本群体%人数占本群体%人数占本群体%人数占本群体%人数占本群体%男6713.97315.17515.57014.528559女5311.05110.6489.9469.519841文科5511.45110.65210.84910.120742.
4、9理科6513.47315.17114.76713.927657.1合计12024.812425.712325.511624.0483100(二)被调查对象的宗教信仰状况在被调查的483名大学生中,明确表示信仰宗教的有70人,占被调查群体的14.5%。其中信仰佛教的人最多,有38人,占被调查人群的7.9%;基督教其次,有14人,占被调查人群的2.9%;信仰道教的有12人,占被调查人群的2.5%;还有6人信仰伊斯兰教,占被调查人群的1.2%。从调查结果的统计中,我们发现,男生信教的人数和比例都超过了女生。数据显示,285个接受调查的男生中,有48人明确表示信仰宗教,占男生被调查群体的16.8%,
5、占总的被调查人群的9.9%;在198个接受调查的女生中,有22人明确表示信仰宗教,占女生被调查群体的11.1%,占总的被调查群体的4.6%。这表明,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受到宗教影响。在“宗教知识获取来源”一栏里,信教群体中有42.1%的人表示是通过选修相关课程、阅读相关宗教书籍获得宗教知识的,18.2%的信教群体表示是通过网络和收听境外福音广播电台获得宗教知识的,34.1%的信教群体表示是通过与教会以及教职人员的接触获得宗教知识的,而通过私人聚会散发的小册子、传单获得宗教知识的占信教群体的5.6%。在没有明确表示信仰宗教的413人中,有52%的人表示“虽不信仰宗教,但对其有兴趣”,还有30%的人表
6、示“将来也许会信教”,只有18%的人表示“长期接受唯物主义教育,信无神论”。(三)被调查对象信仰宗教的动机在谈到“您最初接触该宗教的动机”时,有36%的信教群体选择“承袭家庭传统”;27.8%的信教群体选择“寻找心灵寄托”;13.9%的信教群体选择“追求真理与智慧”; 16.7%的信教群体选择“好奇心”;另有5.6%的信教群体选择“强身健体”。在“促使您正式皈依您所信仰的宗教的关键因素”这一项里,我们统计发现,按比例处于排名第一位的是“在宗教信仰内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及归属感”,约有41.7%的信教群体选择这一项;选择“受到神秘体验的感召”的有19.4%,处于排名第二位;选择“父母或家中其他信仰宗
7、教人员的劝说”和“信仰群体的感染”的都占11.1%;选择“教义本身的说服力”和“接触其后得到很多好处想要回报”的都占8.3%。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真正是因为了解宗教而皈依宗教的很少,大多数信教群体选择皈依宗教更多地是出自自身内心的需要和认同。(四)被调查对象去宗教活动场所的情况在这一项调查中,有47.2%的信教群体表示他们定期参加宗教活动,22.2%的信教群体表示他们参加过宗教活动,但并非定期参加,剩下30.6%的信教群体表示他们现在没有参加过宗教活动,但将来也许会。此外,在非信教群体中,约有占被调查者59.2%的人曾经去过宗教活动场所参加宗教活动,而他们中有53.6%是出自好奇或浏览的目的,2
8、2.4%是受到身边信教人群的邀请,剩下的34%有一部分人去教堂则更多得是为了获得与外教交流口语的机会,还有一部分人只是在圣诞节等宗教节日时去宗教活动场所参加宗教活动,则是为了感受节日氛围,获得小礼物。这反映出信仰与行为间的关系并非是绝对一致的,不少人去宗教活动场所并不表明他们就信仰宗教。(五)被调查对象是否传教及传教的原因在信教群体中,大多数人并不从事传教的活动,仅仅是把宗教信仰作为自己私人的精神活动。仅有2.8%的宗教信仰群体传教,但并不是出于满足自身的利益,他们的出发点多是关爱身边的人,帮助身边的人寻找心灵归宿,佛教信徒则是为了普渡众生。二、大学生信仰宗教原因分析(一)环境的影响这里的环境
9、包括社会环境与民族、家庭环境。1、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引起人们的信仰危机,很多大学生存在信仰真空,给宗教信仰以可乘之机。从国际环境上看,自20世纪末期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严重挫折。社会政治风云变幻,思想理论界导向一度混乱。1 谈宗凡.在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对策分析 J .新西部,2007 (8)1荆州地区很多大学生在这种风云变幻的社会环境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影响。调查中我们发现,荆州地区很多大学生都存在信仰真空。而信仰上的真空又使他们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和依靠,为此他们感到仿徨、无助甚至绝望。只有18%的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拥有共产主义信仰。而其
10、他一些大学生更多地是对社会现状感觉非常迷茫,辨不清人生方向,思想上非常迷茫、混乱。在与一些信教大学生的访谈中,这些信教大学生尤其是信仰基督教的大学生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并不像书本上所说的那样充满血腥。在他们看来,像美国、西欧这些国家中,相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社会比较发达,人民生活很有保障,再加上这些国家往往宣扬的是尊重人权和崇尚自由,这对于当今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极具诱惑力。这些大学生在向往西方国家的同时,或多或少的接触了那些国家所宣传的宗教,有一些人就被其所吸引,从而开始信教。从国内环境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确立,我国社会生活正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1、出现了巨大改变和碰撞,竞争带来的风险,贫富差距的存在,地区不平衡的逐步加剧,经济与道德、经济与政治、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导致相当多的人出现心理阵痛和失衡。在调查中,很多信教大学生表示对现代社会感觉非常失望,认为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与书本上所描述的很多都不符合,他们发现现实社会中的规则、法律并没有完全发挥其作用,对这些现实状况,当今大学生感觉心理很不平衡。而宗教中比较固定的规则及其所宣扬的理念,成为一部分人获得内心和谐与精神抚慰的最简便的方法,成为少数人处理社会事务的规则参照。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五千年的封建主义文化这一历史现状,新形式的迷信、伪科学、邪教有所滋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
12、的生活。由于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局限,对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尚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当自己遇到挫折时,往往会从宗教中寻找精神寄托。1何勤勇等.试论现阶段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我们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J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此外,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与道德、经济与政治、经济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如道德良心的沦丧,丑恶现象的卷土重来,权钱交易,腐败现象屡屡发生,战争恐怖活动此起彼伏,环境污染,气候异常,物种灭绝等等。这一切现象,哲学、社会科学似乎解释不了,自然科学也无能为力,有些恶果看起来甚至是由科学的发展直接引起的。这就使得思想活跃、敏感的大学生深感迷惘,一部分人产生严重的信
13、仰危机,转而祈求万能的神拯救世界,保佑自己。2 陈安金.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 J .浙江海洋社会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3)22.民族、家庭环境的影响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我国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中具有悠久的传承,曾经长期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当一种宗教在某一地区或民族的思想文化领域保持了相当长的时期后,便会在人们中形成一种信仰传统,并且代代相传。本次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有63.9%的信教群体选择信仰宗教的原因是“受家人或邻居等环境的影响”,22.2%的信教群体选择信仰宗教的原因是“偶然原因”,另有13.9%的信教群体选择信仰宗教的原因是“自己深思熟虑的决定”。从这一调查结果
14、来看,荆州地区大学生信仰宗教更多地是受家庭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在与荆州地区信教大学生的访谈中,一些信教大学生表示他们成长的环境里有很多信教人群,其中还包括他们的父母、亲戚和邻居。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他们从小就接触宗教,并经常参加宗教活动和各种仪式,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形成了一定的宗教信仰。(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忽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我国的道德教育目标却没有随之做适当调整,道德教育目标同大学生的道德需要出现了不小的偏差。不可否认,我国德育目标旨在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起导向和保证作用,保证人才的社会主义方向。但是,坚持政治教育的重心,围绕“共产主义
15、理想教育”和“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政策教育”为中心,却过分强调了道德教育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服务的工具职能,使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僵化的泥潭。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承担了制定规范、约束学生为内容的任务,对学生个性化、多样性的心理需求缺乏足够的精神关怀。同时,现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够强,一味地旨在给学生灌输知识,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需要,使得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表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非常枯燥、乏味,而且感觉很虚,与社会现实脱节,不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思想或心理方面的问题,他们根本不愿意去上这些课。此外,高等
16、学校虽然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但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和考试制度上存在要求并不严格的问题,这就导致部分大学生经常逃课,所以教育的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的主要学习、生活场所,教师、同学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 有研究显示,有部分同学认为信教受老师影响,同时,身边同学的想法也会给大学生造成同化,易受同伴的影响。(三)宗教知识的匮乏导致对宗教的片面认识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包括不少信教大学生对宗教并不了解。尽管他们都不同程度地接受到一些宗教知识,但并不全面和客观,对宗教的本质了解得更少。在“您认为什么是宗教”这一选项中,66%的大学生选择“它是一个团体,有自己的组织,有教义
17、教规”;24%的大学生选择“它在我的脑中很模糊,我说不清楚什么是宗教”;4%的大学生选择“它就是迷信”;而只有6%的大学生选择“它不是科学”。由此可见,很多大学生根本不了解宗教的相关知识及宗教的本质。而且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宗教知识匮乏,被宗教的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特别是追求至善的宗教道德,是宗教最吸引大学生的地方之一。宗教大多教人弃恶从善,提倡“诚实”、“善良”、“尊重他人”、“互助互爱”、“不偷盗、不淫邪、不贪财、不妄语”等等思想。这些诫律在抑制罪恶势力、稳定社会秩序、净化社会空气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积极意义。相当部分大学生认为,这些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并不矛盾,它的约束力量甚至超过了社
18、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作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尤需这些宗教道德的教化。有的同学未能全面认识宗教的本质,特别是面对当前社会道德水平有所下降的状况,把希望寄托在宗教的救世作用上,误认为社会上的人包括自己在内都应以宗教信念来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四)大学生释放心理压力的需要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心理调节功能。调查中,在“与那些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相比,您认为宗教信仰带给您哪些特别的东西”这一选项中,44.5%的信教大学生选择“更深沉的伦理道德观念”;36.1%的信教大学生选择“生活充满更多的喜悦和快乐”;11.1%的信教大学生选择“遇到困难可以向佛、主求助,并能得到他们的回应和帮助”;8.3
19、%的信教大学生选择“体验到了与宇宙最高者的关系”。同时,由于目前部分学生放松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科学理论的学习,加上高校内部改革步伐的加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给学生个体思想造成的冲击,超过了部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本次调查中,很多信教大学生都表示面临前途与情感的双重压力,又找不到合适的人可以诉说,很多人就寻求“佛”、“主”的帮助,寻找精神慰藉。而且,学生个体的特殊家境和人生的经历各不相同,有的人在个人生活中遇到了挫折,有的人有身体疾患,有的因家庭背景的差异等,这些都容易产生自卑感,于是他们常常感到周围的师生对自己关心不够,寻找不到爱。在徘徊中寻求宗教界人士的帮助和支持,以增加生
20、活的信心和勇气,由此他们对宗教产生了兴趣,有的进而形成了宗教信仰。1 许丽平,朱贵芳.大学生宗教观念的特征及其引导 J .思想教育研究,2005 (9)1(五)宗教独特文化魅力的吸引宗教文化有其独特的魅力。宗教通过宗教典籍、文学作品、形式新奇内容丰富的宗教活动等加以表现和宣传,表现出一定的哲理性、伦理性和心理性,这些对有着强烈求知欲、充满热情和富于想象的大学生产生了影响,引发了他们的兴趣。宗教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对人生、世界、自然有独特的诠释。这对许多追求理性知识的大学生颇有吸引力。他们在历史和文化的视野中审视宗教、接近宗教、甚至进入宗教。大多数宗教都宣称是“善”的事业,劝善行善,利己利他。这
21、对一些具有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大学生也很有吸引力。他们认为在宗教中可以寻求到社会人际关系间难得的宽容、慈悲和公正。特别是宗教具有一定的心理调适功能,能给人安全感和归属感,而这恰恰是当代大学生最为渴求的。2 杨晓慧.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及德育对策研究 J .思想教育研究,2006 (12)2宗教作为人类历时久远、分布普遍、影响深广的文化现象之一,与人的世界紧密相连。人类文明的各个部门,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人类遗留的许多文化遗产,无不处处显示出宗教文化艺术的魅力和光辉。大学生在学习历史、哲学、文学、艺术中,会自觉不自觉地感觉到宗教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许多旅游胜地大力开发“宗教资源”,展示宗教文化的
22、建筑、雕刻、雕塑、绘画、仪式、传说、教义、典籍等等,这些无不彰显出宗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引人入胜,有些曾经去这些地方旅游的大学生由此而产生对宗教文化的兴趣,进而研究宗教甚至信仰宗教。而且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入,高校对外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宗教文化的渗透就不可避免。1 王康.在杭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调查与思考 J . 思想教育研究, 2007 (07)1三、大学生信仰宗教利弊分析(一)宗教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从广义上讲,宗教本身就是一种以信仰为核心的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东西方丰富多采的宗教文化不仅对教徒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3、,而且对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一,从宗教文化的道德观看,宗教文化的道德观一般体现了抑恶扬善、有利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宗教文化一个突出的历史特点便是重视行善积德和道德教化,把去恶为善放在宗教教义与宗教活动的首位,作为宗教的主要精神方向,各种宗教皆致力于道德教化和慈善救济事业。宗教的积极的道德主张,有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起着积极的辅助作用,对大学生道德观的形成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如前面的调查结果显示,很多信教大学生表示宗教信仰带给他们“更深沉的伦理道德观念”。这表明,宗教文化的积极的道德主张对大学生道德观的形成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第二,从宗教
24、文化的人生观看,宗教文化蕴含了很多合理的人生价值观念。例如,佛教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怜悯一切有情众生。道教视天、地、人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主张善待万物,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二者皆以热爱生命、关爱自然为修道之要。“济世利人、互助友爱”等信条是道教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在物质文明相对发达的今天,对大学生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不失为一份有营养的精神食粮。本次调查中,在“在您看来,一名真正的宗教徒,其更深的意义在于”这一选项中,有52%的信教大学生选择“修身养性,独善其身”,44%的信教大学生选择“发挥爱心,服务群众,爱人如爱己”,另有4%的信教大学生选择“吃斋念佛,敬礼拜,救灵魂,以进入极乐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本科 一等奖 优秀 毕业论文 设计 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