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比较研究进展.ppt
《社会比较研究进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比较研究进展.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一课资料网上搜索。
1、社会比较研究进展目录o 一、社会比较的概念和类型o 二、社会比较的动机和策略o 三、社会比较的效应o 四、社会比较的研究方法一、社会比较的概念和类型(一)社会比较的概念o 1954年,Festinger第一次提出了社会比较的概念和理论,被称为“经典的社会比较理论”。o 1959年,Schachter对经典社会比较理论进行拓展,把社会比较扩展到了情绪领域。o 1977年,Goethals和Darley引入了归因理论,认为个体总是试图和自己相当的人进行比较,以此获得有关自己的最好的行为标准。o 1990年,Kruglanski和Maylesess认为社会比较是针对特定内容面向社会刺激所进行的比较性
2、评估。他并不强调社会比较是基于缺乏客观标准的条件,使得社会比较的范围更加广泛。o 1995年,Gilbert提出社会比较就是把自己的处境和地位与他人进行比较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自发的,无需人的主观努力的,同时又是相当普遍的。o 1996年,Wood认为社会比较是个体想得到和自我有关的多个他人信息的过程,包括社会信息、思考社会信息和对社会信息做出反应三个主要成分。o 心理学大词典(2003)中,社会比较是指个体把自己与具有类似生活情景的人相比较,对自己的能力、行为水平及行为结果做出评价的过程。o 概念的发展: 1、社会比较的维度扩展 2、有意识无意识 3、有条件无条件 4、自我评价动机多方面的动机
3、 o (二)社会比较的类型o 1、平行比较o 2、上行比较o 3、下行比较o 1 1、平行比较、平行比较 平行比较是指与自己类似的人进行比较。 1954年,Festinger提出了“相似性假说”,认为个体相 了解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当现实生活中没有直接、客观的标准时,个体就倾向于与自己能力和观点相似的他人进行比较。Goethals和Darley(1977)利用归因理论在“相似性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属性假说”,认为个体不是与行为表现相似的他人进行比较,而是与行为表现的特定属性(性别、努力程度、经验等)相似的他人进行比较。Wheeler和Martin(2000)在“相关属性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
4、“代表性假说”。个体希望通过与自己条件形似的已经经历过形似事情的他人进行比较,来预期自己行为的结果,而这样的他人就被看成个体的一个代表。 o2 2、上行比较、上行比较 上行比较是指与比自己优秀的他们进行比较。Wheeler和Thornton(1966)等首次提出了向上比较的观点,利用等级评定范式发现个体为了与他人寻找差距,达到自我进步的目的,总是喜欢与比自己等级高的人进行比较。Collins(1996)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上行比较有利于个体的自我评价,认为个体的预期对上行比较和效果有决定性的作用。预期自己与上行比较目标相同与否,就会产生对比效应和同化效应,降低或提升自我评价水平。o3、下行比较、下
5、行比较 下行比较是指与比自己差的他人进行比较Hakmiller(1962)利用等级评定范式进行研究提出了下行比较的观点,他认为当个体的自尊受到威胁时,会倾向于和比自己差的人进行比较。Wills(198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系统的下行比较理论,简称DC理论,又被称为“新的社会比较理论”。该理论的两个推论是:向下比较是由主观幸福感下降引发的,低自尊的人更易进行向下比较。Buunk和Oldersman(2001)认为下行比较是和自己的经历有关的,当个体经历了挫折和失败的时候,更愿意进行向下比较。o 此外,社会比较还可以按以上几种方式划分:o 按比较对象是否存在,可分为现实性社会比较和建
6、构性社会比较o 按比较内容,可分为观点比较、能力比较和情绪比较o 按比较群体,可分为内群体比较和外群体比较o 按比较是否有明确的目标可分为外显比较和内隐比较二、社会比较的动机和策略o (一)社会比较的动机(一)社会比较的动机o 1 1、自我评价、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的目的在于自我了解和自我界定,个体只有在与他人的观点和能力进行比较之后,才能较准确地了解自我的情况,它往往通过平行比较实现。Tseesr(1988)提出了自我评价维护模型(SEM)认为人具有维护积极自我评价的根本需要,个体进行社会比较是为了维护积极的自我评价,而不是为了减少对能力和观点的不确定性。Gervey(2002)在SEM的基础
7、上提出了自我评价务实模型,认为个体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具有多重动机。他把自我增强和自我证实归结为情感动机,把自我评估和自我提升视为学习动机。当面临比较信息,尤其是上行比较信息时,在情感动机支配下会产生同化效应,在学习动机支配下会致力于查找自我不足的对比效应。Brown(2005)等人指出,社会比较信息会影响儿童的自我评价判断,进而提高儿童知觉到歧视的可能性。o 2.自我提高自我提高 自我提高的目的是通过与他们比较来获得改善与提高,往往通过向上比较实现。Vander,Zee等(1998)研究发现,癌症病人会花更多的时间阅读其他病人的积极内容,而且阅读的积极内容越多,病人积极体验就会越多。Burle
8、sson(2005)等人的研究发现,与比自己优秀的人比较,不仅对于自己有鼓舞作用,而且可以改善自我概念,产生同化效应,可以获得有关比自己优秀的人达到成功的途径和方法。o 3、自我满足、自我满足 自我满足的目的是通过社会比较达到维护自尊、改善情绪的目的,往往通过向下比较实现。Wills(2000)认为个体倾向于与比自己差的人进行比较,来维护自尊和主观幸福感,达到自我满足的目的。Lockwood(2002)发现下行比较对自我产生影响并不是单一的:如果个体感觉自己不会像比较目标一样不幸时,下行比较会提高其自我评价,达到自我满足的目的,如果个体感觉自己也会像比较目标一样不幸时,下行比较会威胁自我概念。
9、(二)社会比较的策略 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许多消极社会比较信息。当人的积极自我概念受到威胁时,人们会采取各种各样的社会比较策略来作为自我防御机制,来缓解社会比较信息对其他自我概念的威胁。o 1、回避比较o 2、选择新的维度o 3、降低社会比较的水平和数量o 4、降低比较维度的重要性o 5、“天才效应”三、社会比较产生的效应o (一)对比效应和同化效应o 1、概念 向上比较和向下比较对个体的自我评价主要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即对比效应和同化效应。 对比效应是指个体面对社会比较信息时,其自我评价水平背离比较目标的现象,即个体面对上行比较信息时降低其自我评价水平,或面对下行比较信息时会增加
10、自我评价水平。 同化效应是指当个体面对社会比较信息时,其自我评价水平朝向比较目标的现象,其个体面对上行比较信息时会增加其自我评价水平,或面对下行比较信息时会降低其自我评价水平。o 2、调解变量 社会比较方向与比较效应之间没有固定的对应关系,那么分别在何种情况下社会比较对自我评价产生对比效应和同化效应呢? Staple(2004)等人认为这依赖于三个方面的调解变量:关注自我,关注目标,关注自我和比较目标之间的关系。o 关注自我主要表现在个体的快乐水平、自尊水平和自我确定性上。Lyubomirsky和Ross(1997)的研究发现在面对下行比较信息时,快乐的个体和不快乐的个体对社会比较信息均产生对
11、比效应,提升自我评价水平。但是面对上行比较信息时,不快乐的人会大大降低其自我评价水平,产生对比效应;而快乐的人依然会提升其自我评价水平,产生同化效应。Aspinwall和Taylor(1993)研究发现,高自尊者在上行比较中倾向于产生同化效应,自我评价提升;低自尊者则在下行比较中提升其自我评价,产生对比效应。黎琳和徐光兴(2007)等的研究结果显示,在高自尊条件下,内隐社会比较对自我产生对比效应,外线社会比较对自我产生同化效应。o 关注比较目标主要表现在比较目标的可达性,比较信息的特异性、有用性和呈现方式上。Lockwood(2002)等研究发现比较目标的可达性,即个体对自己未来成就状态的知觉
12、,调解着社会比较信息对自我评价的影响。Stapel和Koomen(2000)研究发现,假如比较目标激活具有特异性的行动者-特质的社会比较信息链时,社会比较信息就会成为个体评价自我的参照标准,对比效应就会随之产生,产生较低的自我评价。Gervey(2003)认为如果比较信息有助于自我提高,那么上行信息就会产生同化效应,导致积极的自我评价。Stapel和Blanton(2004)发现阈下呈现的比较信息可以增加自我知识的可得性,更易产生同化效应;而阈上呈现的比较信息则更易产生对比效应。o 自我与比较目标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心理的亲近性、群体成员以及竞争和合作上。Blanton(2002)等人认为,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 比较 研究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