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概论》讲义.doc
《《国际贸易概论》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概论》讲义.doc(91页珍藏版)》请在一课资料网上搜索。
1、国际贸易概论讲义 导 论本章立足于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的指导和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现状和特点,从揭示本课程的研究性质入手,系统介绍了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研究国际贸易应遵循的原则,国院贸易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及经营国际贸易应具备的条件。 本章重点 国际贸易的概念和分类; 本章难点国际贸易的常用术语的掌握和理解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认识研究国际贸易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明确国际贸易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树立全局观念和爱国主义精神,并为学好国际贸易的其他各章以及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国际贸易课的任务与对象 国际贸易课的任务: 研究国际贸易产生、发展和贸易利益的学
2、科,揭示其中的特点与运动规律。国际贸易课的研究对象:包括四个方面:一、 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特别是资本主义阶段国际商品流通的一般规律。二、 国际贸易理论与学说。西方经济学家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注重研究探讨国际贸易中的各种问题与规律。三、对外贸易政策。由于国际贸易的二重性,国际贸易直接涉及各国的经济发展和财富的积累,自此,各国都制订有利于本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如,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重商主义”;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自由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并存;帝国主义时期的超保护贸易政策以及二战后的“贸易自由化”等。为执行这些政策,各国采取了各种措施,如关税措施、非关税措施、国际贸易
3、条约和协定等。四、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第三世界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国际贸易课的研究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一切社会科学的方法,其各项原理也完全适用于国际贸易学科的研究。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下,研究国院国际贸易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理。 二、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则。 三、从生产方式出发,分析对外贸易的地位与作用。 四、坚持生产和交换辩证关系的原则。 第三节 国际贸易的分类 一、从货物的移动方向,可分为三种贸易 (一)出口贸易(Export Trade) (二)进口贸易(Import Trade
4、) (三)过境贸易(Transir Trade) 此外,输入本国的货物再输出时,称为“复出口”(ReExport Trade);输出国外货物再输入本国时,称为“复进口”(ReImport Trade)。一国往往在同类产品既有出口也有进口,如出口量大于进口量,叫做净出口(Net Export);出口量小于进口量,叫做净进口(Net Import)。 二、以国境和关境划分进出口,可分为:(一)总贸易(General Trade):是以国境为标准将进出口分为总进口(General Import)和总出口(General Export)。总进口额 + 总出口额 =(一国的)总贸易额。(二)专门贸易(S
5、pecial Trade):是以关境为标准将进出口划分为专门进口(Special Import)和专门出口(Special Export)专门进口额 + 专门出口额 = 专门贸易额。三、依照商品形式,可分为: (一)有形商品贸易(Tangible Goods Trade):指有形的可以看得见的商品贸易,国际国际贸易中的有形商品种类很多,按照联合国秘书处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把国际贸易商品共分为10大类、63章、233组、786个分组和1924个基本项目。这个标准分类已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采用。(二)无形商品贸易(Zntangible Goods Trade):如国际间交易的商品为无形的劳务,如
6、运输、保证、金融、旅游、技术等劳务的提供与接受,就称为无形商品贸易。四、依货物运动方式,可分为四种贸易:(一)陆路贸易(Trade by Roadway):运输工具主要有火车、卡车等。(二)海路贸易(Trade by Seaway):国际贸易大部分的货物通过海上运送,运输工具主要有各种船舶。(三)空运贸易(Trade by Airway):时效强、贵重且数量小的货物常采用此方式。(四)邮购贸易(Trade by Mail Orade)。五、依贸易是否有第三者参加,可分为:(一)直接贸易(Direct Trade):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交易不通过第三国进行。 (二)间接贸易(Indirece
7、 Trade):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之间的交易通过第三国进行。(三)转口贸易: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对第三国来说,则是转口贸易。六、依清偿工具的不同,可分为: (一)自由结汇方式贸易(Trade by free remittance)。(二)易货方式贸易(Trade by Barter)。常用概念和术语的区别:(参看国际贸易概论)一、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一些国家,因为地处海岛,也常用“海外贸易”来表示对外贸易。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由各国的
8、对外贸易构成的,它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通常也被称为世界贸易(World Trade)。 二、总贸易与专门贸易总贸易(General Trade)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和统计的进出口贸易。 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是指以关境为标准划分和统计的进出口贸易。 三、对外贸易额与对外贸易量对外贸易额是以金额表示的一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指标,又称对外贸易值(Value of 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是指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 四、贸易差额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
9、内(通常为一年),出口贸易总额与进口贸易总额相比的差额。当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时,称为贸易顺差或贸易盈余,也称出超;当出口总额小于进口总额时,称为贸易逆差或贸易赤字,也称入超。当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相等时,则称为贸易平衡。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贸易表现为顺差还是逆差,主要取决于其进出口的商品种类、数量、价格水平以及当时的国际经济形势。 五、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对外贸易按商品形式与内容的不同,分为货物贸易(Goods Trade)和服务贸易(Service Trade)。 在1974年的修订本里,把国际货物贸易共分为10大类、63章、233组、786个分组和1924个基本项目。这10类商品分别
10、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0);饮料及烟类;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动植物油脂;未列名化学品及有关产品;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没有分类的其他商品。在国际贸易统计中,一般把(0)到类商品称为初级产品,把到类商品称为制成品。按 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中的提法,国际服务贸易是指:“从一参加方境内向任何其他参加方境内提供服务。在一参加方境内向任何其他参加方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一参加方在其他任何参加方境内通过提供服务的实体的介入而提供服务。一参加方的自然人在其他任何参加方境内提供服务。”服务贸易多为无形、不可储存的;服务提供与消费同时进行
11、;其贸易额在各国国际收支表中只得到部分反映,在各国海关统计中查询不到。世界贸易组织列出服务行业包括以下12个部门:商业、通讯、建筑、销售、教育、环境、金融、卫生、旅游、娱乐、运输、其他。六、直接贸易与间接贸易直接贸易(Direct Trade),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直接买卖商品的行为,没有第三国参与。其中生产国是直接出口,消费国是直接进口。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之间没有直接发生贸易关系,而是通过第三国买卖商品的行为。转口贸易,是间接贸易的主要表现形式。七、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对外贸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Foreign T
12、rade)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构成。它表示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出口商品流向和进口商品来源,并反映该国同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International Trade by Region),用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由于各洲、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它们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也大不相同。目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八、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货物结构对外贸易货物结构(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类货物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货物进
13、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国际贸易货物结构(Composi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货物或某种货物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货物或某种货物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相比,以比重表示。为便于比较分析,世界各国均以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lTC)公布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货物结构。九、贸易条件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 贸易条件又被称为“进出口交换比价”或简称“交换比价”。由于一个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种类繁多,难以直接用进出口商品的价格进行比较,因此,人们通
14、常用一国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的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对比进行计算。其公式是: 出口价格指数贸易条件指数 -100 进口价格指数例如,以1997年为基准年,其进出口价格指数均定为100;到1998年,出口商品价格上涨7,进口价格下降3,即1998年出口价格指数为107,进口价格指数为97,则: 107贸易条件指数 -100 110.3 97贸易条件指数大于基准年进出口价格指数10.3,这表明贸易条件改善,交换比价上升,即同等数量的出口商品能换回比基期更多的商品。如果出现相反的情况,则视为贸易条件恶化。十、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也称对外贸易系数,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对外贸易
15、总额(进口额与出口额之和)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一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反映该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一般来说,依存度越大开放度越高,依存度小则开放度低;同时,依存度也表明对外贸易在该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对外贸易依存度还可以分为出口贸易依存度和进口贸易依存度。前者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贸易额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后者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口贸易额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第四节 国际贸易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一、国际贸易的特点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都属于商品流通的范畴,都是通过商品交换活动来实现商品的价值。国内贸易是发生在一国
16、内部或国民经济范围内的商品交换活动;国际贸易是越过国界,超出国民经济范围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因此,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共同点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一致性表现在:都是商品和劳务的交换;交易过程大同小异;经营目的都是为了取得利润或经济效益。(二)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不同点由于国际贸易是超越国界的商品交换活动,因此,它比国内贸易要困难得多、复杂得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际贸易受不同国家利益关系的制约;第二,国际贸易涉及不同货币与度量衡制度;第三,国际贸易涉及不同国家的法律、海关制度、商业习惯及其它贸易法规等;第四,国际贸易不但业务比较复杂,而且交易环节多、涉
17、及的业务机构也多;第五,国际贸易涉及不同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第六,国际贸易经营的风险大。重要的风险如:信用风险、商业风险、价格风险、汇率风险、运输风险、政治风险等。二、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一)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普遍快于经济总体的增长速度(二)世界经济贸易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三)自由贸易趋势已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不可逆转的潮流 (四)国际贸易商品构成中制成品比重日益加大(五)国际投资全球化,流向发达国家的份额继续增多(六)科学技术地位突出,知识产权贸易倍受重视(七)服务贸易异军突起,传统国际贸易概念受到冲击(八)农产品贸易分歧继续加剧,产品出口仍处于不利地位(九)绿色市场和健康食品的
18、兴起成为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优化的重要内容和趋势(十)电子商务势必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模式 第五节 经营国际贸易应具备的条件一、要有远大的眼光、良好的商业信誉 二、要有专门知识,包括:市场学知识;外语;本国对外贸易规章和货运、报关、机验手续;熟悉各国关税制度及非关税方面的规定;国际汇总方面的知识;商品知识;法律知识;保险知识;运输知识;财会统计方面的知识。 三、灵通的商业情报 四、雄厚的资金 五、完善的组织机构 思考题 1.何谓国际贸易?从何时起,对外贸易才真正成为世界贸易? 2.国际贸易分多少类?依据是什么? 3.学习和研究国际贸易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4.国际贸易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国际贸易的产
19、生、地位与作用本章提要: 本章以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演变为线索,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生产方式下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商品结构和地区分布。通过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下对外贸易作用的分析比较,从而总结出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对外经济关系的纽带和基础,并对“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和评析。本章重点国际贸易产生的条件,国际贸易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地位;国际贸易对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战略作用;本章难点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关系;正确理解“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学说的内涵、正确与不足之处。学习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必须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产生的条件及不同社会制度下国际贸易发展的
20、特点,着重理解国际贸易的发展与生产力发展与生产方式的进步之间的关系,从而正确认识“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学说的内涵和定义。主要内容第一节 资本主义前生产方式下的对外贸易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或称世界贸易(world Trade),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商品交换活动。从一个国家来看,它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活动,则是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一些海岛国家称自己对外贸易为海外贸易(Seaworld Trade)。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a. 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b. 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之间进行产品(商品)交换。前者称为经济条件,取
21、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后者为政治条件,取决于社会分工的扩大。在资本主义前生产方式下,即奴隶社会制度下,对外贸易的地区范围和商品结构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奴隶社会,从事贸易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欧洲的希腊、罗马,我国的贸易范围集中在黄河流域,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逐步繁荣。封建社会时期特别是晚期,随着城市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都有较大的发展。贸易范围扩大到地中海、北海、波罗的海和黑海沿岸,商品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通过对外贸易,中国把四大发明传播出去,同时把欧企各国的物产等输入我国。第二节 对外贸易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对外贸易的发展是与各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
22、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外贸易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本质联系在于:一、 对外贸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 要有大量的自由劳动;第二,要有大量的货币财富作为资本。 国际贸易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提供了劳动力、资本和市场。二、 国际贸易带来了资本主义的繁荣:(一)对外贸易可以提高利润率:通过对外贸易可对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对外贸易取得规模经济利益;通过对外贸易取得超额利润;通过资本输出,就地设厂,提高利润率。马克思曾经提出:“投在对外贸易上的资本能提供较高的利润率。(二)通过对外贸易,取得国外市场。 (三)对外贸易有助于社会产品价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际贸易概论 国际贸易 概论 讲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