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原文译文.doc
《了凡四训原文译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了凡四训原文译文.doc(220页珍藏版)》请在一课资料网上搜索。
1、了凡四训讲记净空法师讲述前言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前言这本书虽然不是佛经,但是要把它当作佛经一样尊重。民国初年,净宗印光大师,一生中对这本书极力提倡。他的弘化社,印送这本书约在百万册以上。由此可知,印祖对这部书的重视。不仅如此,而且还不断提倡,教我们研究、实行、讲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诸佛的法印。佛法是讲原则,是讲道理的。所以,佛经有五种人说,除佛之外,其余弟子、天、仙、化人所说的,只要和佛说的宗旨一样,不违背佛的原则,佛都承认它是佛经。我们看看这本书的内容,都是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等于佛经。佛是讲理的,并不是只有佛自己说的,才称为佛经。这就是佛
2、教值得人尊敬,值得人赞叹的地方。因此凡是符合佛陀教育的原理、原则,我们都应该看成经典。尤其是这本书,经过祖师的证明,一再提倡,它是我们学佛的根基。不但是学佛的基础,也是一般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根本。创造命运是有一套学问,它是有理论、有方法的。这些理论方法就在这本书中。本书的分量虽然不多,但对于这方面确实掌握住纲领。所以我们想要改造命运,创造命运。乃至学佛真正有所成就,都要依本书的道理方法为基础。可见本书对于我们学佛修行是何等的重要。了凡四训是这本书的名字。了凡是写这本书的人。了凡两个字的凡字,有两种说法。第一、是讲到人。如果不是佛菩萨罗汉这些圣人,就是一个平常的凡人。了是明白、也是完结的意思。
3、了凡就是明白做个平凡人是不够的,应该要做最上等的人。就是说凡是平常人所动那些不好的念头,要渐渐消除。所以称作了凡。第二、就是指作者袁了凡先生。他是明朝人,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府的吴江县。他是进士出身,做过宝坻县知县。他喜欢做善事,并且是信仰佛教的。因为他是一个大善人,所以大家都尊重他,称他了凡先生。四训是四种教训,就是本书所说的四篇文章:第一是立命之学,第二是改过之法,第三是积善之方,第四是谦德之效。这是了凡先生把他读书所得到的心得,以及他一生奉行太上感应篇的经验,写了这本书来教导他的儿子。所以此书是他的家训。立命之学第一篇立命之学,这是世间每个人都想明了的课题。我们一般所见所闻,这个世界上的人,
4、有富贵、贫贱,长寿、短命,都认为是命里注定的。这种说法不能说他完全错。因为一个人若是前世做好人好事,这一世自然是一个富贵、长寿的人。若是前世做坏事,这一世自然是贫贱、短命。这是平常的道理。可是我们要晓得还有特别的,就是命运可以改变的道理。若一个人本来命里注定富贵长寿的,但他做了极大的恶事,等不到下一世去受报应,就在这一世变成了贫贱短命的人。也有一种人,本来命里注定贫贱短命的,因为他做了极大的善事,不必等到下一世来享福,就在这一世变成了富贵长寿的人了。这种事自古以来,中国外国历史上的事例很多。所以虽然说今世所受的都是前世所做,命里早就注定。但是也不一定会被命运束缚,还要看他自己现在去创造。这一篇
5、立命之学,就是了凡先生把他自己改造命运的经过,同他所看到的一些改造命运的人种种效验,告诉他儿子,要他儿子不被这个命字束缚住,要竭力去做种种的善事,不可以做坏事。立字是建立的意思。立命两个字,就是命不能束缚我,是我创造命运,命运掌握在我手里的意思。所以立命之学,就是论立命的学问,讲立命的道理。反过来说,我们念佛修行的人,若能够按照这个方法去做,念佛一定可以往生西方,得到一个快乐美满的人生。这一篇文字很长,现在依次讲解。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这是第一小段。这四篇文章,都是袁了凡先生对他儿子所说的话。所以文章的语气,是勉励其子,自己一生命运是
6、如何改变的,希望他的子孙也能明了此理,依教奉行。所以叫做家庭四训。他自己叙述,从小父亲就过世,母亲叫他放弃举业举业就是读书求学从政,也就是放弃读书去学医。因为在中国过去旧社会里,读书求学目的是从政。放弃读书,就是放弃从政的行业。学医可以养生,自己有一技之长,将来可以凭行医谋生。所以这里的养生,生是生活。同时又可以救人,济就是救济别人。这是很好的行业。人生选择行业是很重要的。从前教书的先生,学生接受他的教学,没有规定学费是多少,而是随便供养的。家里富裕的人就多送些,贫穷的人就少送些。只要至诚恭敬的表达尊师重道的心,学费的多寡不是很重要的。医生也是如此,只要尽心尽力地为人治病,至于报酬就随各人的心
7、意,因为他是以救人为目的。所以古老的社会里,教师和医生普遍的受到人们的尊重,道理就在此。且习一艺以成名。这个艺字就是技艺。技艺如果专精,就可以成为一代名医。尔父夙心也。母亲告诉他,这是你父亲的愿望。当然,了凡先生就放下读书的念头来学医。从可以养生起四句话,都是了凡先生的母亲所说的。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这一段是叙述他改变命运的机缘。内容描述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人,这个老人修髯伟貌。髯是胡须。从面颊两
8、边垂下的叫髯;在下巴底下,嘴两边的叫须。这个人胡须很长,相貌庄严,个子高大,看起来不是一个凡人,所以叫飘飘若仙。仙风道骨,潇洒出众,没有一点俗气的样子。所以袁先生对这位老人非常敬重,因为他品貌不凡。老人就告诉他:你是将来要从政的人。子是对人的尊称,仕是做官。仕路就是官场,像现在的政治界一样的意思。明年即进学,因为老人会看相,就叫他赶快去进学。进学就是从前国家用人,都要经考试来选拔人才。如果考上了秀才就会派进到县立的学校读书,所以叫做进学。并且说:你是从政之人,为何不赶快读书呢?余告以故,了凡就把母亲告诉先父希望他学医的原因,向老人说明。并且请教老人姓名和住所。里居也包括籍贯和住处。老人就告诉了
9、凡先生,他姓孔,是云南人。得邵子皇极数正传。邵子就是宋朝的邵康节,这是个绝顶聪明的人。皇极数就是皇极经世书,这本书也有相当的份量,收在四库全书里,它的内容,完全是依照易经的理论来推算命运。它推算命运的范围非常广泛,整个世界国家转变都有论定。所以朝代的兴亡,个人的吉凶,完全从数理上推断,是一部非常高深的学问。这的确是有根据,相当科学的。所以每一个人,甚至每一桩事皆有定数。这就是佛法里讲的因缘果报,只要你起心动念,你就有定数。只要你没有心念,那你就超越数字、数量之外了。修行人往往能超越,为什么呢?因为他入定。入了定,他的心就不起作用,没有任何念头。没有念头,就不落在数量里。由此可知,只要你有念头,
10、就必定落在数量里。换句话说,遇到高明的人,他就能够把你的流年命运推断得清清楚楚。所以凡夫都有数。唯独超越三界,阿罗汉以上的圣者,就可以超越宿命了。即使是三界之内,色界、无色界的天人,像他们修成了四禅八定,能不能超过数量呢?的确他在定中,数对他是失去了作用。但是这个失掉作用只是暂时的,并不是永远的失掉。为什么呢?他的定力若消失,念头又起,就又掉到数里去了,想逃没法逃出,在那边缘上,心一动就掉下来。这就是他为什么永远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的原因了。如果定功再进一步达到九次第定,永远保持不会退转,他就超越数量了。这时他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佛法里称为圣人、阿罗汉。我们懂得了这个原理,所以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有
11、定数的。既然有定数,我们就要用平常心来看这个世界。好的顺境不必喜欢,看到不好的逆境也不要悲伤。为什么呢?一切都是注定的。孔先生是邵康节的传人。这也是代代相传,都是有师承,一代传一代,精通皇极经。他看到袁了凡,就把他看得很清楚,而且告诉他数该传汝。你跟我有缘份,我这一套学问,应该传给你。可以说孔先生找到了传人了。余引之归。了凡先生就请他到家里去坐坐。了凡很孝顺,告诉他的母亲。他母亲教他好好接待孔先生,而且告诉他,要算算命,试试看灵不灵。这是处世待人的良好态度,礼貌很周到。你所讲的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我们要经过试验才行,绝对不是冒冒然就接受。所以先试看看。这一试是真的,大小事情他推算都非常灵验。这
12、样他的信心就生了,对孔先生的建议也相信了。余遂起读书之念。进学念书这个念头就生起来了。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生起读书进学的念头,往从政的道路作预备工夫。以前读书并不像现在有很多学校。清朝之前都是私塾教学,没有学校。国家只有大学,没有中学。必须私塾里念得很好,才有机会考入大学。那时称太学,明、清都叫国子监。相当于现代的大学,是国家办的。私塾,是私人办的小规模的学校。老师只有一个,学生通常只有二、三十人。正好他的表兄有一个朋友郁海谷,在沈友夫家里开馆。沈友夫大概是地方上相当富有的一户人家,因为家里很有钱,有几间空房子,用一间作教室,请老师教自己的
13、子弟,亲戚朋友的子弟也可以到这里来上学。郁海谷先生此时正好在沈友夫家里开馆教学。他就拜郁海谷作老师,进学读书。孔为余起数。孔先生给他算命。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孔先生算他的流年命运,告诉他,你明年去考童生,就是我们一般讲的秀才,要经过好几次的考试。先要经过县考,了凡先生应考中第十四名。县上面有府,府上面有省,这是明、清两代的制度。一个府大概管七八个县,主管称为知府,是在县之上,省之下。民国就把府废除了,改成行政专员。府考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提学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府教育厅,管一个省的教育的。所以地方上考试,考得取,考不取,考第几名,命里都
14、注定了。所以到第二年去参加考试,果然没有错,都符合。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我们看这段文,不是只看袁了凡先生,而是看自己。那一天、那一月、那一日、那一个时辰生死都已注定了,怎么死法也注定了,一生全都是命里注定的,你怎么胡思乱想都逃不过定命。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谁都没法子逃过。因为孔先生给他算得这么灵,所以就请他算终身的命运。终身休咎就是一生的吉凶。他的确把他流年排到死,什么时候死亡,都跟他排定了。历年的考试,能考取多少名,都给他注出来。某年当补廪。廪是廪生,贡
15、是贡生,补是补缺。相当于现代所讲的公费学生。虽然是学生,但是领国家的津贴,每个月生活费由公家补贴。每一个县都有一定的名额,必须有缺了,你才能够递补上去。某年当贡。贡是贡生。廪生、贡生都是明、清两代依学生的程度而设立的,不是学位,相当于我们现代的中学生、大学生。但是受到国家照顾,由国家发给他生活费用。从前生活费用是发米,而米多的、吃不完的可以卖钱,相当于实物配给。而现代则用货币来代替食物,是方便多了。至于秀才、举人、进士,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学位,好比是学士、硕士、博士。进士相当于博士,是最高的学位。贡后某一年他去做官了。四川一大尹。大尹相当于现代的县长。还有二尹、三尹。二尹相当于现代的主任秘书,三
16、尹相当于现代所讲的科长。在任三年半。做三年半的县长,你就得要辞职。为什么呢?寿命到了。五十三岁,寿命也不很长。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你就寿终正寝,这还是得到一个好死。可惜你命里没有儿子,惜无子。了凡先生把这些事情恭恭敬敬的记下来,给自己作一个参考。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孔先生的确很高明,算得很灵。往后每次考试,完全跟孔先生算的名次都相符合,一点也没差错。独算余食廪米。这是廪生所得的俸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一石是十斗。他说每个月领俸禄,你自己记住,等你领米领到九十一石五斗,你就出贡了,就升级了,你就从廪生升到贡生了。升到贡生,廪米就不给了,廪生的缺就让别人来补,
17、这有一定的名额。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屠宗师就是当时的提学,相当于现代的教育厅长,他看袁先生的学问、品德还不错,建议要提拔他。出贡就是批准了补贡,从廪生就补贡生的缺了,也就是升级了。余窃疑之。他这下怀疑了,孔先生这一着没算对。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俸禄领到七十多石的时候,屠先生就批准他补贡了。可能屠先生批准之后,也许就升官高迁,也许是调职了。署印是代理。教育厅长大概被调走了,现在有个代理教育厅长。这一位代理教育厅长不同意,把他驳回去,不准他补贡,他
18、还继续去当秀才、廪生。廪生、贡生都是秀才。一直到了丁卯年殷秋溟宗师当提学,他看到场中备卷。这些考卷就是落第的,没有考取的卷子还保存着。有些时候,主管的官员会把这些没有考取的卷子拿来,重新看一看,希望发现遗漏的人才。如果真正是人才,他们还是要提拔的,怕的是一时差错遗漏了。殷秋溟就看到袁了凡的考试卷。五篇就是五策,即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论文,五篇论文。殷先生看了非常满意,非常的赞叹。他说这五篇论文,就像是五篇奏议。奏议是臣子对皇帝的建议,国家施政应兴应革,他们都可以提出意见,贡献给朝廷,由朝廷来取舍。殷先生说这五篇确实就是奏议。可见袁先生见识很高,文章写得很好。而一般对国家兴革提出建议,都是属于大臣的
19、事情,不是小小的秀才做得到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政务委员,国策顾问,是他们提出的这些文章。而袁了凡的文章居然可与他们相提并论,可见他的确是有学问。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博是指他见识广博,洽是他的说理非常清晰通达,淹是透彻,贯是文章无论理路,无论是章法结构,都有条不紊。能得此四个字的评语,定是上乘的文章,无论是在思想理论,文字的结构,都属于上等的。所以不能叫他终老于窗下,一生只做个秀才,可惜了,应当要把他选出来替国家服务。遂依县申文准贡。就是交待当地的县政府,要把这个人提拔起来。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从此处来看,屠宗师是很了不起的人,看到袁先生的卷子马上就想提拔他。可是代理人
20、杨先生把他驳回去了,这就是两个人的看法不一样。袁了凡是有才干。可是从这里我们得到一个很大的启示,那就是有才还要有命,所以人的一生命运主宰了一切。命、时、因缘都有定数。这里面讲才、命、时。袁先生一定要遇到殷秋溟,他的因缘才成熟。这些我们都应当要明白的。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从此以后,袁先生真的觉悟,真的明白了。一个人一生的际遇,吉凶祸福,贫富贵贱都有命,都有时节因缘,不能强求的。命里面没有,怎么动脑筋也求不到。命里面有的,什么念头不想,到时候自然来了。他明白了,从此以后无求、无得、无失,心地真正平静下来了。所以我读了凡四训,学佛以后,我们可以称袁了凡在这一阶段,是一个标准的凡
21、夫。我们一般的凡夫,都不够标准,为什么呢?心不清净,一天到晚还胡思乱想。他的妄念没有了,对于一生的休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古德云: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为小人。为什么呢?因为君子知命,知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小人很冤枉,拼命的追求,不知道这是命里有的。努力拼命求得的,还是命里有的。你说冤枉不冤枉呢?这是指定数,一般人都在定数里。这个时候袁了凡只知道有定数,不知道定数之外还有一个变量,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下一段以后就是讲变量,讲立命的理论方法。要按照真正的理论方法去求,就能够改变你的命运。你想求什么就能够得到什么,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佛家所讲的布施。你想得到财富就必须行财布施,想得聪明
22、智慧那就要行法布施,想长寿平安,那就要行无畏布施,这就是正确的创造命运的方法。按照正确的理论方法去求,都可以得到你所要得的,甚至连成佛也求得到,何况这些世间的小小福报。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燕都就是现在的北京,也就是首都所在地。元、明、清三朝首都都在北京。留京一年,他出贡之后就到北京去了,在北京住了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每天静坐。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到他的心地多么清净。心清净了自然就生智慧。一般人智慧不能现前是心不清净。他之所以能够静得下来,就是他对于自己的命运完全知道,想也没用处,所以什么都不想了,心定下来了。己巳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
23、三昼夜不瞑目。己巳这一年他回到南方来。游南雍,南雍是皇帝所办的大学,就是国子监。是国家办的两所大学,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南京,北京称为北雍,南京称为南雍。未入监就是未入学。在还没有入学之前,先去拜访云谷禅师。云谷会禅师,会是他的法名。云谷禅师的法名叫法会,这是一位很有名的大善知识。了凡先生到南京栖霞山,去参访,去拜见他。对坐一室,在禅堂里打坐。凡三昼夜不瞑目,没有倦容,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妄想,没有杂念,故能精神饱满。云谷禅师看到他这么年轻,有这样好的功夫,很难得,不容易。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凡夫之所以不能够成为阿罗汉以上的圣人,原因在那里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凡四训 原文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