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正脉》【注解版】.doc
《《参禅正脉》【注解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参禅正脉》【注解版】.doc(47页珍藏版)》请在一课资料网上搜索。
1、文中黑色粗体字部分为【传圣】师傅所著,而蓝色小字体则本人为便于理解文义所加注解(取自网络),因恐有误,而误导大家,故请自作甄别,再予接受。而若有错处,尚请师傅及各位师兄指正。(定慧之路 于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晚 21:40)据传,大学是用于启蒙教育的入门读物。不管你要进入哪个房子,都要先穿过门。因此,门是你到达屋子的标志。只有穿过了门,你才能走进房间,遇到主人。学习是得道之门。因为学习是门,而不是屋子,所以,当你看见门时,千万不要以为那就是屋子。你一定要穿过门,才能进入屋子。屋子是在门里面,是藏在门后的。既然学习不过是门,所以,在你阅读书籍时,不要以为这就是道。很多人往往把学习知识
2、误认为是道,这样,虽然他们掌握了许多词汇,学到了许多知识,却仍然对道一无所知。即使你读得非常流利,就如同古人自己在注释一样,如果你不能领会其内在的道理,你就不能把它变成自己的知识。虽然这样,如果不学习的话,也是很难能真正悟得大道的;而单纯靠简单的学习和讲解,也不能领略到道的真意。当然,也会有一些人,他们虽然没有学过“道”,却能自然地依天理行事。大学讲述的是“格物”和“致知”。“格物”的意思就是探究世上一切事物,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致知”是指,一旦你认识了万事万物的根本道理,你就能了解万事万物,就能做一切事情。如果你再没有什么可学的了,你也就再没什么可做的了。如果你根本不懂事物的规律,那么
3、,无论你做什么,都不会成功。万事万物,因为不知才会疑惑,因为疑惑才会心有所碍。如果能认清天下万事万物的原理,心中就会豁然开朗,再也没有任何蔽塞。这就叫做“物格”,这就叫做“知至”。一旦达到了心无所碍的境界,无论做什么,都能驾轻就熟,应付自如了。正因为此,诸艺之实践,其目的正是为了扫除你心中的迷惑和障碍。起初,当你一无所知时,心中自然也不会有任何的疑问。然后,当你开始学习时,你的心中开始逐渐有所知,而正是这些“知”,束缚了你的思想。于是,一切事情都变得难做了。当你完全忘掉了所学的一切,实践也就消失了。这时,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你都能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你既不会拘泥你所学的一切,也不会背离你所学的
4、一切。所以,不要刻意地为了学习而学习,而要顺应天性自然地去学习。这样,才能领悟兵法的真髓。勤修苦练,学习各种各样的剑招、架势、眼法,探究一切剑法知识,这就是“格物”的意思。然后,当你熟识了剑法的一切招式和知识后,就要忘掉所学的一切,摒弃所有经验,到达心中无物的境界。这就是“知至”的基本精神。当你在不断的学习和修行中渐有所成,你就能把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无论你做什么,你的行动超越任何束缚而得到自由。就像只是你的手、脚和身体在行动,而心中却空空荡荡,无所挂牵。一旦达到了这种空明的心境,你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心为何物。无论是天上的魔鬼或是任何外物都无法窥知你的心灵。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这种极致的
5、境界。如果你能领悟这一道理,学习也就消失无踪了。忘学,弃心,自然地和大道融通为一,就是“道”的最高境界。这个阶段,就是从“学”进入“无学”的阶段。(兵法家传书柳生宗炬著)参禅正脉自序如非往昔灵根深培之上上利根者,又何能一闻千悟而明见佛性哉?既不能触目菩提言下悟道,则自然需要真参实究来做功夫以求悟入的了!因此,对初发心(=发心即发菩提心,菩提者无上正真道也,发求无上正真道之心,曰发菩提心。若发菩提心,一生能成就。发不发的行相(缘境的时候,心上现起一种了境的相貌,名曰行相),很容易分别。发菩提心者,我相就没有了;若还有四相,就是还没有发菩提心。经中说;“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6、可以证明。修行是自己的事,不要管他人。发菩提心,佛菩萨会自动来加被的。)参禅的人来说,如何下手用功参究,是其最为重要之事矣。然而近百年来,参禅一法却早已是面目全非的了。由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致让初学行人无所适从!就是许多在禅堂里泡了多年、用功多年的老参上座,竟也多是连个下手处都搞不清楚,每问及如何参禅用功,则个个目瞪口呆。纵有一二人能说上几句,但亦是从书本上看来而随着人云亦云,似是而非矣!更甭提会用功或功夫得力了!目睹如此境状,试问宗门(=专讲禅宗的法门。其他法门,像天台宗,净土宗,法相宗,都叫教门。)又如何能出人材呢?若不出人材,禅宗又如何得以振兴呢?禅宗若不能振兴,那佛教之正法又如何得
7、以兴盛呢?正法若不能兴盛,则众生固苦不堪言矣!可是,却少有人关心这个问题啊!莫非是事不关己,而高高挂起乎?贫道不敏,曾于己卯年(即一九九九年)在云门禅关中写了一本参禅指归的小册子。正如在其自序中所言:“全册两万余言,惟秉着从实际出发,乃专为参禅用功之指南而作,示其正途,劈去岐路,正其异说,劝其起修。用心良苦,决无丝毫欺诳之语,故非同于世间之闲言丽语无的放矢也。但由于才疏学浅,脑笨手拙,故多是词不达意,不免啰嗦结巴”的确,这几年我就觉得:由于某处表达未能恰如其分,故不是令自己太满意。因此,贫道早就有想将原著再重写一遍的打算,但由于一直漂泊于江湖间未曾得闲而耽搁至今。一晃不觉已是十来年光景过去了!
8、如今我又掩关于支提山华严寺,才算有了重写的机会。这次再写,我是在原作的基础上起稿的,纠正了未能表达清楚的部分,也删除了一些与参禅不太相干的说理部分;于中又增添了对“看话头”的辩证部分和前所未曾表达的一些参究内容。这样,就更加符合原来我为参禅作指归的题目了,方乃不辜负我一直以来之发心也。本人认为,这本重写的参禅指归对初发心参禅的行人来说,是不愧为参禅作指归的,故值得发心参禅的人带在身边而一读再读。为了与原著参禅指归区别开来,易使读者了知,免得因看过原著者而不愿再读此重写本而错过良机,故更书名为参禅正脉,是为重写再版序!释传圣谨序于二一年初夏于后附偈两首:禅宗休以著相论,教下亦勿离相判。若言见性不
9、成佛,佛是有相是无相?心体从来不是念,灵然寂灭常显现。著相生心便遮违,无住随机成妙用。参禅正脉问:师既为参禅作指归,请问何谓参禅?答:参禅有二义。其一,乃指领悟真性而言。(如“寻师访道为参禅”;如“离心意识参”;又如昔有一禅师见侍者有个悟处,故逢人便说:我侍者参得禅也!凡此这些,皆指“领悟会道”而言也。)其二,是专指参究“话头禅”起疑做功夫而言。从达磨到六祖,凡所言之参禅,皆是指领悟真性,而非指参究起疑做功夫。直至赵州、沩山、黄蘖ni等大老才稍有提倡参究话头之语,此为参话头之始,而到宋朝,因大慧杲go禅师的极力提倡,参话头一法才大行于世也。近来不知有多少学人,由于不了解“参禅”有此二义,而致使
10、对其产生了诸多的误会和错解,至于笼统颟顸mnhn(=糊涂而马虎),含糊混杂其说者,则随处可见矣。譬如“离心意识参”(此话原出自于某禅师的上堂法语:“离心意识参,绝凡圣路学”意即叫人离开生灭之心意识去领悟真性,离开凡圣之有为学处而直学无为。)很多人都以为此话是用来指示参究起疑做功夫的,即必须要离开心意识去参究才是对的,又以为必须要做到不起念才算是离了心意识。(=无为:无为作为中国道家文化核心思想有三层重要哲学意义:第一层意义:遵循事物的自然趋势而为,不争,即是无为。所以老子说:“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原来要百姓修养生息,让百姓填满肚子,强壮骨骼,专心做事,能够不争安乐啊。第
11、二层意义:无为就是能放的下,有所不为。只有有所不为才能聚集精力有所作为,这就是道家的执一、贞一、守一的思想。第三层意义:无是甲骨象形字与大篆金文中的“乐舞”,为是研究学习。要人们学而知其乐。无为境界是谦卑者修行的境界;是水应万物,以顺其和。自然和谐的语言与行为表达,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是圣人教化世人守弱、不争、快乐,达到“无为”。道德经的哲学理念:无为其实就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无人为之为,是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无为,就是顺应自然科学的作为,就是合理的作为,因而也是积极的作为。指出凡事要“顺天之时,得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意”,不要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所以说:“天道无为,顺
12、其自然趋势而为,无亲无疏,无彼无己也”。引自月牙山人无知录。=)其实,湛入合湛,犹是识阴区宇,纵是制心一处,又何曾离了心识?因此他凡是听到有人说“参究要作意思维去起疑”等话时,便断言此说是绝对错误的,并引此“离心意识参”为证。于是乎,致使原本简单的参究方法被长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让参学行人莫衷一是而无所适从已久矣!其实,在我看来,一切的用功方法都是要作意的(=作意,能警觉于心所缘境界,而令心引起运作,所有作意皆与受想行识相应。也指起意,集中注意,令心警觉。我们平时学习理论,形成印象,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可以想起来理论说什么,进而知道应该怎么做,理论联系实践,修养就会很快提高上去。=),自然参
13、究也不例外。如“回光返照”(=回光返照,原为佛教、道教用语,指检查自己的身心,自我反省。)就是作意,你才想要用功修行,作意便在其中焉!所以,凡是在未悟以前,一切的用功方法都是属于生灭心行,绝不是什么不生灭心。因为不生灭心乃是真心,乃是本性,而真心本性是不需要你去修的,却是需要你去悟的。因为它不是增减法,它是不垢不净的!说“修”只是修除我们遮盖自性的妄想执着等习气而已,即所谓“以幻修幻,以妄除妄”是也。经中虽有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之语,然这个“因地”,并不是说你一开始用功办道就得用不生灭心去修,而是说修行必须要具备正知正见,如果知见不正,用功的方向不对,甚至南辕北辙,那你用功越多,则离道愈远
14、。就拿观音耳根圆通来说,修习时也存在几重能所,如“闻与所闻,觉与所觉,空与所空”,既有能所在,那自然就不是真心了,只是用功由粗心逐渐升进到细心、微细心而已,直至最后,才是寂灭现前呢!故知唯有佛位才究竟证得不生灭的常住真心。而时下所流传的看话头:“话即说话,头即说话的前头。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即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成话尾。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什么是掉举呢?对于外界或五阴之境,心里面不能保持寂静、安静,总是动摇,不能稳住心神,能障碍人的禅定。它常常和“悔”在一起,所以往往二者被合称“掉悔”。)、不昏沉、不著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
15、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头或照顾话头”。其实,这种修法只相当于修止观寂照之法,如果行人只是看住照住那一念未生之际而不起观的话,那很容易落空,只相当于修无想定,非常危险,绝对做不到所谓的“不灭”。但如果起观又难免会有念,又很难做到所谓的“不生”。所以修止观也不易做到定慧均等啊!即便善调能做到所谓的“不生不灭”,但那并不是真的不生不灭。因为这只是一种修法,而修法是要作意的,是有住的,是有能所的,与修耳根圆通无别,故并不同于悟了真性的不生不灭,所以仅属于相似法。因此,这种“看话头”的修法,只容易得定,但不容易开悟,与古往祖师所提倡的参看话头是不同的。因为祖师所说的参看话头是为了向上一着,是为了
16、开悟见性,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也。所以圆悟克勤禅师告弟子大慧宗杲曰:“不疑言句,乃为大病,死了活不得!”话头即言句也,于此言句上起疑,名为参话头。而不是看话的前头,绝不是看那一念未生之际名为“看话头”。因为看那一念不起,很容易落空亡,而不易翻身得悟也。“至于参禅,则贵在起疑情;若不起疑情,则不可名之为参禅也”。在这里某甲要把这话说死了,为了把漏洞堵死掉,免得行人不觉不知。有些人坐在禅堂里,只知把两腿一盘,两眼一闭,然后什么也不想,坐着一动也不动,以为这就是作宗门下的功夫,便叫作参禅打坐。那么,我要问他:你坐在那里,有没有提话头起疑情?若无,则不可名之为参禅也。参禅之人思维话头起
17、疑,待疑情发起来后,就不必一味的举提话头了,你就看着这个微细的疑念,看它究竟如何?此即是参看话头也。当然,要参中有看,看中有参,不能老是参,也不能一味的看。若一味的看,疑情会中断,所以还得时不时地提一提话头,参一参;若一味的参,心就不够寂静,内凝力不够,功夫反差。总之,须让疑情相续不间断,才是功夫得力也。是故起疑情是参禅的核心!说白了:参禅即是起疑情,起疑情即是参禅。行人要在这个地方着眼始得!那么,什么是起疑情呢?(=什么是疑情呢?简单地说,疑情是在一念未生之际与道相应的疑问!详细地说:疑情就是参禅的人,在心中,对所参悟的话头,公案或经文所产生的疑问,当这种疑问在一念未生之际与道相应时,就是疑
18、情!疑情不是轻易产生的,是一种功夫,是靠参禅的人,注意力高度集中,誓死要弄清所参悟的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久而久之,与道相应,才产生的。有的人方法不得当,几年都产生不了疑情。有了疑情,就说明你与道相应了。也就说明你有了功夫,这是件最值得高兴的事,因为,只要你有了疑情,你就一定会开悟,只是早晚的事!)所谓起疑情,乃是行人对某一桩事或某个问题不明了,怎么想怎么思维也弄不明白,而此一事或问题又实在是至关重要而性命相关的,是开悟成佛道的关键所在。虽然不明白,但要对其放下罢休是万万不能,若放下则性命不存,永远在此三界六道里轮转不休,无有了期。是以参禅人对此一本参话头是何等的看重呢!因此,非要把这桩事弄清楚
19、不可!而若要弄清楚,则必须在这个问题的不明白处,细细的进行审问、体究、逼拶、追看,非要讨个消息不可!虽然如此,但不可去妄加卜度(是不是这样呢,是不是那样呢?绝对不是!)和串想(从北京想到南京,从南京又想到长安),因为它与其它事理毫无关联,任你如何卜度串想也没用。因此,你更不用去妄加卜度串想了,你只须在这个不明白的地方微微的审究起疑,莫让心跑远去。且老是这么审,总是这么究,微微的疑去!如老鼠啃棺材相似老鼠在棺材里出不来怎么办呢?不能白白地等死,而其聪明、机智、偷心(指卜度串想等心)都用不上,故只有老老实实挺住一处尽心去咬,念兹在兹,不辞劳苦,从不间断,永不放松,不穿不止,更无旁顾,永不改换地方(
20、一心参究,莫换题目)。生则同生,死与同死,永不变心,如是用心,乃名为参话头起疑情。参禅人,单单究看一个死话头。当你刚刚步入此门庭的时候,首先必须选择某桩事或某个问题来作为自己的本参话头。只要是你亲身经历与耳闻目睹的事件中有使你弄不明白的问题,搅尽脑筋也弄不明白的,并对你有一定的刺激或兴趣,使你对其不容易放下且很容易使你产生疑问的,你就可以拿它来作为你的本参话头。若你感觉没有什么事能使你产生兴趣及发起疑情的,那你就可以参公案。比方参“念佛的是谁”;“拖死尸的是谁”;“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死了烧了,哪个是我性”等等,公案很多,你只需选择一个就行了,并且也只可
21、选择一个,若同时参两个公案,则是夹杂用心也。但必须看哪个最合适你参,最易使你发起疑情的,你就可以拿它来作为自己的本参话头。还须说明:凡是你能用思维分析推测就能找到答案的,容易弄明白的事和问题,都不适合你拿来作为本参话头,因为它不能使你发起疑情,是以行人必须留心选择。在这里需要一再声明和特别纠正的是:话头不是话的前头,也不是看住说话的前面那个空档就叫做看话头,也并不存在什么话头与话尾之分。这总是依文生解,害人不浅!从唐至清,所有祖师都从来没有这样解释看话头的,难道你说这么多的祖师都不懂得“看住话的前头即为看话头”吗?如果“看话头就是看住话的前头,一念才生便成尾”,并以为此说即是千古绝唱,道前人所
22、未道而叹未曾有者,此即是贬低古往今来之祖师皆不懂得看话头了!如果这样想,那是何等的幼稚可笑,罪过是何等的大了!试想,这样看住话的前头令念不动不起,这个谁都做得到,并非什么难事,但那跟西天的外道又有何差别呢?那还不如老子的道德经阐述精彩呢!实则不论其有念无念,凡是有著有住,佛皆不许可。但能无住无着,有念无念皆不妨碍,有念则成其妙用,无念便退藏入密。如果以“将心不起,澄(使液体里的杂质沉淀,浑水变清后的状态)念不动”来作为开悟之前提的话,那是绝对贻误后学的,祖师就不会说“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的话了!其实,话头的“头”字乃是虚词,并没有什么意思的,话头即话儿,即就是这句话。譬如“斧头”,即是斧子
23、或斧儿,而不能解释为其前头也。(话头的“头”好比,“有赚头吗,有干头吗”里的“头”,是个虚词,无有实义也)参禅人,疑情发不起来,这可是一个致命的问题,若不善自用心,则难免在此宗门下空过一生,岂不痛惜?因此,必须找原因。(一)有些人疑情发不起来,是由于他对宗门下这一法认识不够,把参话头没当一回事,没有真发心,及生死心不切之故。他只是怀着一种姑且试之的心情,半信半疑,若进若退,三心二意的,心想若参禅参不上我就改为念佛,无所谓的。由于他对参禅没有产生决定信,自然就谈不上决定行门了,所以他提话头只是在表面上而不入心,就好像这话头是别人强加给他似的,充满了不情愿。因此,他用起功来也就不会全力以赴而念兹在
24、兹的了。由于偷心不死(=偷心意为:仍有所得。佛法是本无所得的,以为有得,都是偷心(得神通,得道行,得长寿都是偷心)。偷心不死,就是“还在想得到些东西。”,也叫“脚跟不稳”,也叫“心未死透”。偷心来自与贪婪,只有从根源上解决贪心,才能杜绝生活中的二元对立,贪与被偷!)(反思自己梦中的偷心不死,代表着内心中深处的黑暗,除了贪心罪大恶极,就是偷心了,其实贪和偷是不分开的,一体不二的,偷心亦即是私心,占有欲望心,亦即使依赖心,亦即盲从心,看到身心外的一切好的就起私心,坏的就起了嗔怒心。不知道自性是聚宝盆,本自具足。=),到头来果然参禅参不上,他便说我与参禅无缘,改行吧!唉,以这种态度来参禅又哪里能参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参禅正脉 注解版 参禅 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