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工艺集成..ppt
《第10章 工艺集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0章 工艺集成..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一课资料网上搜索。
1、第十章 工艺集成,本章主要内容,集成电路中的隔离 CMOS集成电路的工艺集成 双极集成电路的工艺集成,对于单个MOSFET,由源,漏,栅极组成,源、漏是由同种导电类型,与衬底导电类型相反,源漏之间的电流需要在栅下感应导电沟道后才能形成,只要维持源-衬底PN结和漏-衬底PN结的反偏,MOSFET能维持自隔离。 只要金属引线经过两个MOSFET之间的区域,将会形成寄生的场效应晶体管,MOS集成电路中的隔离就是防止场区的寄生场效应晶体管开启。,MOSFET的构成,集成电路中的隔离,栅1,栅2,MOS电路中的隔离,防止场区的寄生场效应晶体管开启的方法之一是提高寄生场效应管的阈值电压,使寄生场效应管的阈
2、值电压高于集成电路的工作电压。,增加场区SiO2的厚度; 增大氧化层下沟道的掺杂浓度,即形成沟道阻挡层。,一般来说,寄生场效应晶体管的阈值电压需要比集成电路的电源电压高3-4V,以使相互隔离的两个MOSFET间的泄漏电流小于1PA。,提供MOSFET阈值电压的方法,MOS电路中的隔离,实现厚场氧化层的方法,局部场氧化(LOCOS, LOCal Oxidation of Silicon),局部场氧化的工艺流程,(1)首先在清洗后的硅片上热氧化制备20-60nm的SiO2层作为缓冲层,用于减缓硅衬底与随后淀积的氮化硅层之间的应力;,(2)在SiO2缓冲层上,利用CVD工艺淀积一层厚度为100-20
3、0nm的氮化硅层作为氧化阻挡层;,(3)淀积氮化硅层之后,光刻和刻蚀氮化硅层和二氧化硅缓冲层以形成隔离区,在保留光刻胶的情况下进行场氧化层下面沟道杂质浓度的注入,形成沟道阻挡层,以提高寄生场效应管的阈值电压。 (4)然后进行热氧化。氧化完成后,除去隔离区外的氮化硅和二氧化硅缓冲层。,LOCOS隔离工艺流程图,MOS电路中的隔离,然后进行沟道杂质浓度的注入,去除氮化硅,鸟嘴效应,形成原因,在局部场氧化过程中,氧化剂透过衬底SiO2的横向扩散效应,在氮化硅的边缘到其内部生成逐渐变薄的二氧化硅层,该部分的形状和鸟的嘴部相似,通常称为鸟嘴。,鸟嘴效应,带来的影响,无用的过渡区,降低了集成度,影响平坦度
4、,改进的方法,回刻LOCOS工艺;多晶硅缓冲层的LOCOS工艺;界面保护的局部氧化工艺;侧墙掩蔽的隔离工艺;自对准平面氧化工艺,界面保护的局部氧化,先在缓冲二氧化硅下淀积薄层Si3N4,保护了下面的硅界面,该氮化硅层抑制了氧化气氛的横向扩散,降低了鸟嘴的尺寸。,界面保护的局部氧化工艺,其英文为: Sealed-Interface Local Oxidation 简称SILO,定义,具体流程,侧墙掩蔽隔离,生长缓冲二氧化硅、氮化硅,刻蚀二氧化硅、氮化硅和硅。再淀积第二层缓冲二氧化硅、氮化硅,并CVD二氧化硅层,各向异性刻蚀后只留下侧墙二氧化硅保护部分,进行沟道注入和生长氧化层。,氮化硅,释放应力
5、的二氧化硅,CVD SiO2,Si3N4,释放应力的SiO2,去除CVDSiO2只留侧墙的,刻出侧墙后的图形,去除隔离区的氮化硅和二氧化硅,露出硅平面,然后除去侧墙CVD二氧化硅,去除光刻胶、氮化硅和缓冲二氧化硅,进行沟道阻挡层的注入和生长场二氧化硅层,隔离区,SiO2,SiO2,浅槽隔离(STI),除了LOCOS隔离工艺外,还有槽隔离方法,此法也可用在双极器件隔离和DRAM的沟槽电容。 浅槽隔离利用各向异性干法刻蚀工艺在隔离区刻蚀出深度较浅的(0.30.6um)沟槽,再用CVD方法进行氧化物的填充,随之用CMP 方法除去多余的氧化层,达到在硅片上选择性保留厚氧化层的目的。,Shallow t
6、rench isolation工艺,双极集成电路中的隔离,制作方法,一般P型衬底上形成n+埋层(做埋层是为了减小集电区电阻)和n型外延层,在外延层上淀积SiO2并进行光刻和刻蚀,去除光刻胶露出隔离区上的Si,进行P扩散,形成PN结。,工艺关键,为了提高PN结的击穿电压,降低收集区-衬底结的结电容,P型隔离区不能和n+埋层接触,必须考虑埋层和隔离区的最小间距。最小间距要考虑工艺的套刻误差,及埋层和扩散区的横向扩散距离。,优点,工艺简单,一、PN结隔离,双极集成电路中的隔离,存在问题,隔离区较宽,有效面积减少,集成度下降。P型隔离区推进较深,横向扩散显著,通常P型隔离区的宽度为n层深度的两倍。,隔
7、离扩散引入了大的收集区-衬底和收集区-基区电容,不利于集成电路速度的提高。,双极集成电路中的隔离,二、介质隔离,双极集成电路中的隔离,三、深槽隔离,步骤: 1、在器件之间刻出深度大于3um的沟槽 2、采用二氧化硅或多晶硅回填 3、CMP使之平坦化 优点: 1、减少器件面积和发射极-衬底间的寄生电容 2、增大双极晶体管收集极之间的击穿电压。 缺点:工艺复杂,成本高,CMOS集成电路工艺的发展,1963年CMOS晶体管,优点是反相器工作时几乎没有静电功耗; 1966年 掺杂多晶硅替代铝栅电极的MOSFET; 1969年离子注入,提高了沟道和源漏区域掺杂的控制能力; 1971年Intel采用5umA
8、l栅nMOS技术制成微处理器,一、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 nMOS技术成为主流技术,CMOS集成电路工艺的发展,1979年出现硅化物栅技术; 1980年出现了带侧墙的漏端轻掺杂结构,降低热载流子效应; 1982年出现了自对准硅化物技术,降低源漏接触区的接触电阻;同时还出现了浅槽隔离; 1983年出现了氮化SiO2栅介质材料,改善可靠性; 1985年晕环技术、双掺杂多晶硅栅CMOS结构; 1987年IBM 0.1umMOSFET,标志超深亚微米MOS技术基本成熟。,二、20世纪80年代后期CMOS集成电路工艺成为主流,CMOS集成电路工艺的发展,1987年Intel在386CPU中引入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0章 工艺集成. 10 工艺 集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