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研究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脊髓(研究生).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一课资料网上搜索。
1、脊 髓,潍坊医学院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王金平,一、脊 髓 的 位 置 上端:平枕骨大孔 下端:平第1腰椎 胚胎3个月前与椎管等长 胚胎4个月起出现高度差异 出生时达L3椎体下缘 成年:平L1椎体下缘 腰椎穿刺在L3-4、 L4-5之间,二、脊髓的外形,颈膨大 腰膨大 脊髓圆锥 终丝 马尾 前正中裂 后正中沟 前外侧沟 后外侧沟 后中间沟,三、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关系,脊髓节段的概念 每一对脊神经的前、后根根丝附着范围的一段脊髓,构成一个脊髓节段。 颈髓8节、胸髓12节、腰髓5节、骶髓5节和尾髓1节,共31节,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关系,C1-C4节段 =同序数椎骨 C5-T41 =椎骨数 T5T82 =
2、椎骨数 T9T123 =椎骨数 L1L5平第10、11、12胸椎 S15、Co平第一腰椎,四、脊髓内部结构,中央管 前角 后角 灰质 侧角(T1L3) 中间带 灰质连合 白质: 前索、侧索、后索。 网状结构,灰质、白质在不同的节段是有差异的,如下颈段、腰骶段神经根粗大,灰质的比例比其他部位多;上颈段内的纤维束多,白质量也多,脊髓横断面,一)中央管,中央管是纵贯脊髓全长的一条细管,内含CFS,由一层室管膜上皮构成。向上通第四脑室,向下达终丝的起始部,在脊髓圆锥内扩大为终室。 40岁以上的人中央管闭塞,1、前角 前角运动细胞 -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Renshaw细胞 前角连合核,运动的低级中枢,
3、Renshaw细胞接受细胞的侧支,也发出轴突与细胞形成突触联系,对细胞有抑制作用,二)灰质,脊髓前角细胞模式,前角运动细胞的分群,内侧核:支配颈肌和躯干肌。前内侧核:脊髓全长能看见。后内侧核:颈腰膨大处清楚。 外侧核:支配四肢肌。前外侧核:见于C1-C8、L2-S1节段。支配肩肌或髋肌。后外侧核:见于C5-T1、L2-S2节段。支配臂肌或大腿肌。后后外侧核:见于C8-T1、S1-S3节段。支配前臂、手肌或小腿、足肌,支配伸肌、展肌的细胞沿前角浅部排列; 支配屈肌、收肌的细胞沿前角深部排列,在前角的中央还有一些细胞核团,称中央核。 在C3-5节段的中央核,又称膈神经核(膈核),支配膈肌。 在C1
4、-6节段的中央核,又称副神经核,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在L2-S1节段的中央核,又称腰骶核,支配盆底肌和会阴肌,前角是运动的最后公路,因为它不仅接受锥体束的纤维,还接受来自皮质下中枢的下行纤维,还接受后根的传入纤维以完成反射性调控和局部的节段性调控。 损伤后出现软瘫:骨骼肌瘫痪、萎缩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2、中间带 中间外侧核 中间内侧核 骶副交感核,中间内侧核占脊髓全长,接受内脏的传入纤维,传递至内脏运动神经元。有人认为与血管扩张有关,侧角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3、后角 后角边缘核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网状核 胸核(仅见于C8-L3节段) 后角连合核,后角是感觉中枢,脊髓各段的特征,节
5、段 外形 后角 前角 白质 C1-4 圆形 细长 中等大 最多 C5-8 横卵圆形 相对细 宽大 多 T1-12 卵圆-圆形 细长 细小 较多 L1-5 近似圆形 粗短 粗大 少 S1-5 圆形-四边形 粗 粗圆 明显减少 Co 小圆形 很短 很短 最少,另外在上颈部网状结构明显,在颈部有后中间沟,脊髓灰质板层与核团的对应关系,第板层:比较薄、呈弧形,由不同的神经纤维穿过,含大、中、小型细胞,相当于后角边缘核。 第板层:由密集的小型细胞构成,相当于胶状质。有后根粗、细纤维进入此层。 第板层:与第板层平行,细胞大、形态不定,排列疏松。 第板层:最厚,细胞大小和形态不一。 第、 层相当于后角固有核
6、,第板层:在颈髓明显、细胞大,即网状核。除胸髓外,分内外侧两部。 第板层:在后角底部,颈、腰膨大处明显,也分内外侧两部。 第板层:相当于胸核、中间内侧核、 中间外侧核。 第板层:前角底部,由中小型神经元构成,轴突在前连合处越过中线,联络两侧的运动神经元。还接受内侧纵束、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的纤维,调节前角内元。 第板层:相当于前角内、外侧核,可直接接受后根和皮质、脑干的下行纤维,内含和神经元。 第板层:相当于中央灰质,后根纤维在脊髓内的分布,后根纤维粗细不等,可分为内侧部和外侧部。 内侧部比较粗,传导深感觉和触觉,进入后索分为升支和降支。长的升支上行止于薄束核和楔束核;短的升降支入灰质多数止
7、于后角,换元后形成二级传导束,还有一部分完成脊髓的阶段联系,外侧部的纤维细,为有髓纤维和无髓纤维,传导痛温觉和内脏感觉,先经后外束分成上下支止于数个节段的灰质-板层,内侧部的纤维为中纤维和粗纤维(A类纤维)。 外侧部的纤维为细纤维,分有髓纤维和无髓纤维(B类纤维和C类纤维,前索 外侧索 后索 白质前连合,三)白 质,白质有纤维束构成。短的纤维束主要有固有束,完成脊髓节段与节段之间的联系。长的纤维束分上行纤维束和下行纤维束。 颈部和上胸部脊髓有束间束(逗点束),在薄束和楔束之间。胸部脊髓有隔缘束,在后正中隔后份两侧。腰部脊髓有椭圆束,在后正中隔中份两侧。骶部脊髓有三角束,在后正中沟两侧,薄束,楔
8、束,脊髓丘脑侧束,脊髓小脑束,脊髓丘脑前束,一)主要的上行纤维束,1、薄束、楔束,薄束和楔束有25%的纤维在上升至薄束核和楔束核之前,不发任何侧支至灰质,一部分纤维较短,在行程中止于邻近灰质,多数纤维在止于薄束核和楔束核之前沿途分支进入灰质-板层。即一部分侧支可直接止于前角,形成单突触反射,另一部分先止于中间神经元,再转而激活运动神经元,形成多突触反射,在后索内的纤维排列由内向外:S、L、T、C。 生理实验证明:毛发的触觉在表浅,精细触觉在深面,最深面的是深感觉,起点 止点 功能,脊神经节细胞,薄束,楔束,薄束核、楔束核,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腹后外侧核,丘脑中央辐射,T4,中央后回中上部
9、中央旁小叶后部,损伤表现,T5,功能:传导躯干和四肢的本体觉和精细触觉,2、脊髓小脑前、后束 来自肌梭和肌腱的感觉脊神经后根内侧部后索灰质第二级神经元,再经第二级神经元的突触构成脊髓小脑束小脑。 主要传导下肢和下半身的反射性本体觉冲动,再经小脑来调节肌张力和运动的协调。 传导上肢和上半身的反射性本体觉冲动经楔小脑束 楔束核 楔外核 小脑,脊髓小脑后束起自同侧胸核(少数来自对侧),在侧索前部边缘上行,经小脑下脚进入小脑。 脊髓小脑前束主要起于对侧层外侧部细胞,在侧索后部边缘上行,经小脑上脚止于小脑皮质,损伤后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楔小脑束 楔小脑束见于延髓内,传导上肢的非意识性本体觉。C8以上无背
10、核,颈神经后根内所含相当于胸神经后根止于胸核的粗纤维,先在楔束内上行,止于延髓的楔外核。由楔外核发出的纤维称楔小脑束,不交叉,经外弓状纤维、小脑下脚进入小脑,位置: 起止点: 功能: 纤维排列: 由外向内: C、T、L、S,3、脊髓丘脑侧束和前束,后根外侧部的细纤维后外束内上升1-2节段后角,传导痛温觉和内脏来的感觉。起始说法不一,一般认为由、-板层内的神经细胞发出的纤维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形成脊髓丘脑侧束。也有少数不交叉的纤维(因为损伤后,痛温觉在一段时间内完全丧失,但以后又有恢复,可能是不交叉的纤维起代偿作用)。束前部传导痛觉,束后部传导温觉。传递内脏感觉的在最内侧,贴近固有束。内脏感
11、觉是双侧传导。 后根内侧部的粗纤维后索上行一段 -板层,在脊髓丘脑侧束前方交叉,至对侧形成脊髓丘脑前束。束外侧部传导粗略触觉,束内侧部传导压觉。有人认为痒觉也通过此束,切断双侧的此束,痒觉消失,脊神经节,白质前连合 交叉,脊髓丘脑束 (前束)(侧束,后角 ,-层,脊髓丘系,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部,痛温觉,粗略触觉,丘脑腹后外侧核,损伤表现,功能:传导躯干四肢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4、脊髓网状束 位于侧索前部和前索内,起于后角的神经细胞,纤维大部分不交叉,上行止于延髓的外侧网状核、脑桥的尾侧网状核,也有少数纤维至中脑的网状核。 功能:可能是外感冲动(慢痛)传向丘脑的中继站,对维持意识和醒
12、觉也起作用。 5、脊髓橄榄束 起于后角和中间带的神经细胞,纤维交叉,在脊髓小脑前束前方上行,止于橄榄背侧副核和橄榄内侧副核,再由两核发出橄榄小脑束经小脑下脚至小脑。 功能:传导高阈值的浅感觉和深感觉,6、脊髓顶盖束 位于脊髓丘脑侧束前方,起于对侧后角固有核,与脊髓丘脑侧束伴行,止于上下丘。 功能:把痛、温、触觉冲动传至顶盖区,引起头颈转向刺激的来源。也有人认为此束是脊髓丘脑束的一种侧支。 7、脊髓前庭束 在侧索内,靠近脊髓小脑后束。起于胸核外侧的后角细胞,在同侧上升,止于前庭外侧核,少数纤维终于前庭脊髓核。 功能:将皮肤和关节的信息传至前庭神经核,二)主要的下行纤维束,1、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
13、髓前束 位置:侧束位于侧索后部,脊髓小脑后束内侧。前束位于前索内侧 起点:对侧起于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皮质脊髓束 止点:侧束至同侧的前角细胞;前束至双侧前角细胞。 功能:支配四肢的前角运动神经元只接受对侧半球来的纤维;支配躯干肌的神经元接受双侧皮质脊髓束的支配。 损伤症状,皮质脊髓侧束,四肢肌,皮质脊髓前束,躯干肌,四肢肌,躯干肌,躯干肌,中央前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前部,内囊后肢,大脑脚底,脑桥基底部,延髓锥体,锥体交叉,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包括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Barne前外侧束。 皮质脊髓侧束纤维有三种终止方式: 1、直接终止于前角运动
14、细胞: 2、通过后角基部、中间带和前角细胞的中间神经元中继,再终止于前角运动细胞。 3、经丘脑、薄束核、楔束核中继后,再终于后角-板层,控制脊髓的传入活动。 皮质脊髓束55%的纤维终止于颈髓,20%终止于胸髓,25%终止于腰、骶髓,2、红核脊髓束 起自对侧红核被盖腹侧交叉红核脊髓束板层前角运动细胞。 兴奋支配屈肌的运动N元,参与姿势反射,前庭脊髓束,红核脊髓束,3、前庭脊髓束 起自前庭N核,中间神经元前角运动细胞。 兴奋伸肌的运动N元,调节平衡,3、前庭脊髓束 起自前庭N核,中间神经元前角运动细胞。 兴奋伸肌的运动N元,调节平衡,4、顶盖脊髓束 起自对侧上丘深层细胞被盖背侧交叉顶盖脊髓束前索中
15、间神经元前角运动细胞,顶盖脊髓束分内侧束和外侧束 顶盖内侧束起于上丘深层的神经细胞,纤维经被盖背交叉后,一直下降于内侧纵束腹侧,在脊髓前沿内侧靠近前正中裂,终止于上4个颈髓节段,少数纤维终止于下部颈髓。止于、板层,在第板层内止于副神经脊髓核。完成视、听反射活动。 顶盖脊髓外侧束从顶盖发出,有交叉和不交叉的纤维,在侧索前部下降,至腰、骶部脊髓,止于、板层。还有一部分止于中间外侧核,可能在黑暗中引起瞳孔扩大的反射通路,5、网状脊髓束 网状脊髓内侧束:主要起于脑桥网状核,散在于前索内侧部,终止于同侧、板层,通过、板层中继后,兴奋和神经元。 网状脊髓外侧束:起于延髓巨细胞网状核,大部分交叉、少部分不交叉。侧索前部下降,终止于第板层,中继后止于和神经元,具有抑制和神经元的作用,6、内侧纵束 内侧纵束位于前索前正中裂的两侧,主要是下行纤维束,起源较复杂。起于中脑的中介核、后连合核、Darkcshewitsoh氏核,大部分纤维来自前庭神经核和网状结构。主要是同侧的纤维,也有不交叉的纤维。下降到颈部脊髓,终于第、板层,中继后再止于前角细胞。 功能:协调眼球和头部的运动,脊髓的功能 1、组成31对脊神经。 2、传导动能:上行传递感觉,下行接受脑调控,是上、下行传导路径的中继 站。 3、反射功能。 4、是感觉、运动、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