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史讲义.ppt
《中国翻译史讲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翻译史讲义.ppt(171页珍藏版)》请在一课资料网上搜索。
1、中外翻译简史,一、学习翻译史的主要意义,1.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念。 2.翻译史是翻译理论的一部分,从本质上认识翻译性质和规律 3.有利于我们理解翻译理论,开阔视野。 4.帮助我们更好理解翻译的功能和各种翻译现象,翻译史的学习主要把握的内容: 什么时代(当时的社会背景)有谁(人物简单的生平)翻译了什么典籍,二、中国翻译史划分阶段,按照中国历史的分期划分成四个阶段: 古代、近代、现代、当代 古代翻译史: 1.先秦的零星翻译论述清乾隆初年番清说 2.东汉至宋代的佛经翻译 3.古代佛经翻译的四个阶段 4.明清的宗教、科技翻译 近代翻译史:起于鸦片战争“五四”运动 现代翻译史:从“五四”运动194
2、9年新中国成立 当代翻译史:建国后至今,三、周朝到东汉桓帝前的翻译,原始社会各氏族或部族间,应该有双语人或多语人的翻译活动,无文献可查。 夏、商两代,现存的史料记载也很简单。如册府元龟.外臣部.朝贡有下列记载: 夏后即位七年,于夷来宾。 少康即位三年,方夷来宾。 “于夷”、“方夷”与夏、商王族并非同一部族,语言有殊,遣使“来宾”,必然需要翻译,否则无法进行活动,一)翻译官职,周 代 周礼、礼记翻译活动的最早文字记载。 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因此,后称翻译为“象寄译鞮”。 国语 周语“蛮夷反舌”“舌人,能达异方之志,象
3、胥之职也。” 称司翻译之职者为“舌人” “象胥”接待四方民族和国家的使节与宾客,并且负责翻译事宜。 2.秦与汉 统称为“译” 例如:汉武帝时始通西域 译长、议员,二)外事机构名称,周:大行人下属的象胥 秦:典客和典属国 西汉:典客典属国大行令大鸿胪尚书主客曹 东汉:大鸿胪客曹尚书(南主客曹、北主客曹)客曹 代表作品: (1)匈奴歌 古代匈奴族留存下来的唯一的文学作品 (2)白狼王歌 作者(唐菆(zu)、译者(犍为郡椽(chun)田恭)、汉字记音 汉民族的史书中对游牧民族的卑视。说文:“羌,西方牧羊人,南方蛮闽从虫,北方狄从犬.”游牧民族的族名和国名全都加上了异类的标志,古书中带有反犬傍的族名4
4、0多个。 “白狼”一名白兰,徐嘉瑞在大理古代文化史稿中考证,“白兰为西羌之别种,其地在今四川理藩县,魏晋南北朝和隋:大鸿胪、鸿胪寺、主客司 唐:鸿胪寺、客省和礼部主客郎中 宋:鸿胪寺、中书省和礼部主客郎中 元:礼部下属的会同馆 明:鸿胪寺和礼部下属的主客清史司 清:鸿胪寺、理藩院和礼部下属的会同四译馆以及后来改设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民国及现在:外交部,配有译员,四、“翻、译”的发轫与演变,一)、 关于“译” 历史上,翻译之名发轫于周礼秋官。 译官所司之职是“通其志,达其欲”。 “是故周礼有象胥氏通六蛮语,狄鞮主七戎,寄司九夷,译知八狄。” “寄”、“象”、“狄鞮”、“译”只是官职的概念,不是翻
5、译活动。 “寄”、“象”、“狄鞮”三个名称渐次销声匿迹,“译”字成了翻译的统称,南方曰象”、“北方曰译” 译经篇这样解释:“今四方之民,译官显著者何也?疑汉以来多事北方,故译名烂熟矣。” 及至唐代,翻译活动的概念终于渐发头角。 孔颖达:“译,陈也,陈说内外之言。” 贾公彦“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 翻译之名仍是一“译” 字,以“翻译”明确指称翻译活动的现象始终没有出现,二)、 关于“翻,译经篇“彝乎东汉,始译四十二章经,复加之为翻也。翻也者,如翻锦绮(qi),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由是翻译二名行焉。” 二名并行,指的应是“翻”、“译”二字均可单独用来指称翻译活动,并非一起联合使用
6、之意,不能做“翻译”之名出现,三)、 关于“翻译,翻译二字连用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出现,但其义尚不清楚。” 自汉代始,“译”不仅指“通其志,达其欲”之事,而且把佛经翻译活动也包括了进去。“翻译”的外延已经开始扩大。 宋代高僧法云对翻译进行了定义。 “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虽似别,义则大同。” 对翻译性质的探讨的倾向。但从外延上看,它把翻译活动局限于佛经翻译活动,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翻译的外延再次扩大为科技翻译又纳入其中。 徐光启:“臣等愚心以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 清末,严复,林纾等人,翻译的外延扩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 新文化运动时,已经基本上形成
7、了现代意义上的翻译概念。 今天的翻译概念又有新的发展。 现代汉语词典:“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它代表着我国当代意义最宽泛、最一般的翻译概念,四)、 关于现今“翻译”的内涵,翻译这一概念本身很复杂。作为术语使用的翻译有三层含义: 翻译研究、翻译产品、翻译行为 翻译研究又可分为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宏观研究、微观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规约性研究。 翻译产品涉及翻译的方式(归化、异化、杂合化)、种类(笔译、口译、通用翻译、专门用途翻译、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语内、语际、符际翻译.中译外、外译中)以及相关评判标准,六、中国翻译史的重要时期,公元5-10世纪,自汉末至宋初、在隋唐达
8、到鼎盛时期的佛经翻译。 17世纪末18世纪初,明末清初,西学译介。 清末民初至20世纪30年代,对西学的大规模译介。 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对外国文化的又一轮大规模译介活动,七、佛经翻译,一)概况: 持续时间(千年以上) 始于东汉桓帝末年安世高译经 魏晋南北朝时进一步发展 隋唐时期臻于极盛 北宋式微 元以后为尾声,古代翻译史,佛经翻译是古代印度文化与中华固有文化之间的互补性的平等交流。虽有抵触但最终融合,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佛教。 原因: 1.印度佛教在传入时即依附和迎合本土文化 2.印度佛教本身也具有郁中华文化相近或相通的因素,而且包含可以补充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定内容,二)著名佛经翻译家
9、 安世高、支谦、道安、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义净、彦琮、赞宁等,古代翻译史,但在当时,以上译者的译作都没有产生大的影响。 原因: 汉代的佛教始终被视为当时社会上所盛行的神仙方术迷信的一种。汉代人对佛教的理解,可以说就是道术,他们总是把“浮屠”和“老子”并称,古代翻译史,我国翻译史上有文本的笔译,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印度佛经的翻译。 因此,这之前是我国历史上的口译阶段。公元148年至今 应是口笔译并行的阶段。 从东汉末至北宋初的佛经翻译,将近千年,其时间之长,可以视为中国翻译史上的一大特色,三)佛经翻译的影响 1 在中国传播并发展了佛教 2 中国文明史上的盛举 3 对于中国
10、文化(哲学、宗教、文学、音韵学、语言文体、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产生深远影响 4 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翻译家,形成了不同的翻译学派,总结出翻译观点和理论 5 中国翻译事业的奠基石,四)与佛经翻译紧密关联的概念,翻译:转梵语而成汉言也。亦作繙译。 翻译名义集一曰:“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虽似别,义则大同。” 译经:指佛经翻译。 在我国古代,是指将梵本等佛典翻译为汉文而言。广义而言,并不限于经藏,如律、论之翻译亦皆称为译经。 印度各种方言流传的佛典,被整理为梵语、巴利语之原典,及至佛教传来东方诸国,遂逐渐译成各国语言,奉诏译:我国古代译经,大多由朝廷保护设置译经院以完成译业,此类译
11、经称为奉诏译。 单译(等):译经中,仅译出一次者,称为单译、一译。翻译二次以上者,称为重译、异译、同本异译。译者名称不明的经典,称作失译经。 旧译及新译:佛教用语。北宋从义法华三大部补 注卷五:“刘汉以来,谓之旧译;李唐而下,谓之新 译。”唐代玄奘及其以后的翻译,称为新译;玄奘以前 所译称为旧译。 格义:把佛教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比较,用中 国文化中某些类似的概念与佛教概念比附、连类,以 获得两种文化间的沟通,五)佛经翻译中的六个问题,表现出对外语文化的由被动而主动吸取的心态。不只是出于宗教和信仰,而更多的是出于学问; 译经工程浩大,合译、大译场,组织分工细密(译主、笔受、度语、证梵、润文、证
12、义、总勘七道工序),媲美阿拉伯人的巴格达翻译院和欧洲的托莱多翻译院; 翻译论述迭出; 翻译发展过程:幼稚的直译幼稚的意译较成熟的直译较成熟的意译二者兼得,有裨于汉语的发展:词汇(增加了35000个词汇),音韵(四声的发明和诗歌韵律上的变化),句法和文体(倒装句增多,提反诘句增多等); 有裨于中国文学:启以新意境,输以新材料,开辟了唐降格律诗词新体裁,催生六朝志怪小说,激发浪漫主义文学,使古代文学获得解放,佛经翻译的四个发展阶段,一、草创时期(东汉桓帝西晋,公元148316) 二、发展时期(东晋隋,公元317617) 三、极盛时期(唐北宋,公元618906) 四、衰微时期(南宋清,9541111
13、,第一阶段草创时期(东汉桓帝西晋,公元148316,安清:大安般守意经、人本欲生经 阴持入经、道地经等 支娄迦谶:般若道行经十卷 般舟三昧经二卷等 支谦:出三藏记集支谦传二十七部 高僧传四十九部 大明度无极经二十九部等,第一阶段:三国西晋,第一个大量翻译佛经的人 首次系统地介绍小乘佛教 “禅数” 语言天分 最开始译的是大安般守意经 二十余年间译出三十多部经 “高所出经,辨而不华,质而不野,读者恋恋忘卷” “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 (高僧传,支谶 月支人,中国佛教史上翻译大乘经典的第一人。 在中国译论史上的意义: 首次提出译事不易; 反映了早期“文派”的译学观点; 说明我国译论
14、从一开始便深植于传统文化土壤之中 偏于 “颇丽其辞,仍迷其旨” “辞质多胡音” 支谶的译经,首将“一切皆空”的思想传入中国,此为当时印度大乘佛教兴起的龙树学系的思想,3. 三国时期的译经家支谦(1) 支谦一名越,原为月支人,故姓支。号恭明 代表作:阿弥陀经 月明童子经菩萨本原经 菩萨本业经佛医经 法句经 翻译特点:支谦翻译的风格从古译到旧译这一阶段上起了不少作用。他反对译文尚质的偏向,力求经意使人更易解。 受业于支亮,支亮受业于支谶, 人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 支谦的翻译风格 “曲得圣意,辞旨文雅” “谦以季世尚文,时好简略。故其出经,颇从文丽” “属辞析理,文而不越,约而又显,真可谓深入
15、者也。,三国时期的译经家支谦(2,东汉桓帝、灵帝(公元147年一189年)时期,高僧支谶翻译了很多佛经。支亮跟从支谶学习,然后支谦又跟从支亮学习,博览众多经籍,莫不深入研究,且遍学世人不常见的书籍,晓通六国语言。 支谦身材细高黑瘦,眼白多而眼珠黄,为此当时的人们说:支朗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 汉献帝(公元190年一220年在位)末年,支谦避乱来到吴国。当时孙权已统治江左一带,但这里佛教还未传布。孙权听说支谦很有才智,就召见他,并拜为博士,与韦曜等人共同辅导太子。 东吴佛教虽已传布,但佛经多是梵文,没有翻译。支谦精通汉语,收集众多佛经版本译为汉语。从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到建兴(公元252年
16、一253年)年间,三十多年中,他翻译了维摩、法句、瑞应本起等49部经书。 译本既忠实于原著,又文辞优关,严佛调 支谶之后,还有一位著名佛经翻译者严佛调,或称“浮调”,临淮人,“绮年颖悟,敏而好学”,古维摩诘经。 在这个阶段主要翻译的是“流行于安息的小乘说一切有部的毗昙学”和“流行于月支的大乘空宗的般若学”。 这一时期的经译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原因在于:佛教被认为神仙方术迷信的一种、道术, ? “浮屠”(佛陀的异音)=“老子” 牟子理惑论: 佛者,谥号也,犹三皇“神”、五帝“圣”也。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绪。佛之言觉也,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大能小,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火不
17、烧,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无殃,欲行则飞,坐则扬光。故号为佛也,佛教是否产生巨大社会的影响,决定于译本内容是否能迎合当时社会思潮,即是否能成为当时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 东汉末年阶级矛盾尖锐黄巾起义三国鼎立佛教得到进一步发展 “被剥削阶级由于没有力量同剥削者进行斗争,必然会产生对死后的幸福生活的憧憬.对于工作一生而贫困的人,宗教教导把他们在人间要忍耐,劝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天国的恩赐上。”(列宁,朱士行西行求法,朱士行,今河南许昌市人。少年出家为僧,但未受戒。公元250年,印度律学沙门昙柯迦罗到洛阳译经,在白马寺建立戒坛,首创戒度僧制度。当时,朱士行正在洛阳,立志学佛,首先登坛受戒,成为汉土第
18、一个出家沙门。 三国时期第一个前去西域求法的僧人。他出家受戒以后,在洛阳钻研、讲解般若道行经,支谶和竺佛朔译出道行般若经,发现译文的文句简略,义理艰涩,前后不能贯通。所以矢志捐身,前往西域求取大品般若经的梵文原本。 公元260年,他从从雍州(陕西、甘肃)出发,通过河西走廊到敦煌,经西域南道,横渡流沙,直抵于阗国。 于阗是天山南路南道的东西交通要道,然得到大品经梵本。他就在那里抄写,共抄写90章,60多万字,朱士行想派遣弟子弗如檀等十人将该经送回洛阳。于阗国的小乘信徒却横加阻挠,将大品般若经诬蔑为外道经典,向国王禀告说:“汉地沙门将以婆罗门书惑乱正典,大王如果准许他们出国,大法势必断灭,这将是大
19、王的罪过。”因此国王不许弗如檀出国。朱士行愤慨不已,主张以烧经为证,誓言道: “若火不焚经,则请国王允许送经赴汉土。” 说完就将大品般若经投入火中,火焰即刻熄灭,整部经典却丝毫未损。弟子弗如檀终于在晋太康三年(282)将该经送回洛 阳,前后达二十余年。 公元282年,朱士行派弟子弗如檀等,把抄写的经本送回洛阳,自己仍留在于阗,后来在那里去世,享年80岁。 公元291年,陈留仓垣水南寺印度籍僧人竺叔兰等开始翻译、校订朱士行抄写的大品般若经本。历时12年,译成汉文放光般若经,共20卷,后世评价 著名的佛教学者汤用彤等人,都对朱士行西行求法的壮举给予极高的评价,他们一致认为,从汉僧西行求法的历史来看
20、,朱士行可说是开创风气的先锋。 当时通往西域的道路十分艰险,又乏人引导,朱士行只凭一片真诚,竟然达到了目的,这种热忱足以和后来的法显、玄奘媲美。他求法的经典虽然只限于大品般若经一种,译出也不够完全,但对于当时的义学影响却很大,所以翻译佛典的风气随即风行于京华一带,凡是有心讲习者都奉为圭臬。 朱士行西行的贡献是求得大品般若经,从而在我国开启了义学的先河;同时将西域佛教传入我国,也促进了东西政治、文化的交流,康僧会 (?280年)(1,祖籍康居,世居天堂师,随其父经商移居交趾。10余岁出家。吴天纪四年(280年)四月于建初寺无疾而终。 吴赤乌十年(247年)到建业(今江苏南京)设像行道,孙权为其建
21、建初寺,史称此为江南有佛寺之始。 边传教边翻译六度集经和吴品两部佛经,注释佛经。 (1)译编有吴品(亦谓小品般若)、六度集经等。 (2)他的佛学撰著比译经影响更大传泥洹呗声,注安般守意、法镜、道树三经,并为作序。 佛教史中评价他的经注和经序: “辞趣雅赡,义旨微密,并见重后世” “深悉华文,其地位重要在撰述,而不在翻译” 康僧会还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早有佛,道,儒三家思想的僧人。这一点可以在他所注释的佛经上见到,康僧会建业传法图,东吴时期,西域康居国高僧康僧会来到建康(南京)传播佛教的画面。 4个画面:康僧会泛舟到建业;康僧会向孙权献舍利;孙权在建业修造建初寺;孙皓郊迎康僧会。画面自由穿插,没有顺
22、序,都安排在山川纵横的自然景色中,说明佛教除了陆路传播外,还有海上传播之路。 当时吴人初见佛门僧人,看他们穿戴奇怪,怀疑有诈。孙权得到禀报,召见了康僧会。在见证了康僧会感应舍利之后,孙权大为叹服,于是为康僧会造建初寺,这是南京乃至江南地区历史上的第一座寺庙。同时,孙权还兴建阿育王塔,以迎接供奉佛骨舍利。这段历史被敦煌壁画记载了下来。因为这个原因,江东吴地佛法大兴。到了南朝,宋、齐、梁、陈各代,均以南京为首都,佛教进入了一个广泛传播和迅速发展阶段,隆盛整个江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佛教当时在南京是多么繁荣鼎盛,难怪赵朴初先生要赞叹:“在中国佛教史上,南京做佛教学术的中心是当之
23、无愧的。,康僧会东吴翻译佛经之初(2,吴国已开始流传佛法,但风化不全,康僧会欲使江左地区振兴佛教,兴立图寺,便杖锡东游,来到建业,营造茅屋,设立佛像,推行佛教。 当时,吴国人刚刚见识僧人,只是看到僧人的形象,还不了解佛教的教义,持怀疑的态度。有司上奏朝廷说:“有胡人入境,自称是沙门,容貌、服饰怪异,此事应调查清楚。”孙权说:“从前,汉明帝夜梦神人,自称为佛。这些胡人沙门所事奉的,不就是佛的遗风吗?”立即召见康僧会,询问佛有何灵验。 康僧会回答说:如来去世,倏忽已逾千年,遗骨舍利,神光照耀。从前,阿育王起造佛塔84000座。佛塔、佛寺的兴起,以表佛的遗化,孙权认为这都是夸诞之辞,对康僧会说:若能
24、够得到舍利,当为舍利造塔;若是以虚妄之辞欺骗我,你会受到国法的制裁。康僧会请求给予7天的时间。又对徒弟们说:佛法的兴废,在此一举,这次若不至诚,以后就更不可能有机会了。于是洁斋于清静之室,将一个铜瓶放在几上,烧香礼请舍利,7日的期限到了,却寂然无应,康僧会请求再延长7天,孙权又答应了,可是第二7天又过去了,还是没有一点反应。孙权说:你这全是欺骗人的东西。要治康僧会的欺君之罪,康僧会又请求第三个7天,孙权也准许了,康僧会对徒弟说:佛法灵验,应该降临,只是我们这些人没有感应,当以誓死为期!三七的这天傍晚,还是没有任何反映,众人都非常害怕。到夜里五更,忽然听到铜瓶中铿然有声响,康僧会前去看视,果然是
25、得到了一颗舍利。第二天早上呈给孙权,满朝的官员都来围观,舍利的五色光芒,照曜船上。孙权拿着瓶子,把舍利倒在一个铜盘上,舍利落下,将铜盘撞碎了。孙权大惊,肃然而起,说:真是世上稀有之瑞啊!康僧会进言道:舍利的神威,岂是仅仅只有光相,劫火烧它不能焚,金刚杵砸它不能碎。孙权令人来试试。康僧会发出誓言道:佛法广大无边,遍及万众,苍生仰望泽被,愿佛法再次降下神迹,以显示威灵。把舍利放在铁钻锤上,让大力士用力敲击,钻锤都打坏了,舍利却丝毫没有损伤。孙权大为叹服,立即下令修建佛塔、佛寺。这是吴国最早建立的佛寺,所以名为建初寺,建佛寺的地方也被叫做佛陀里。从此,江左一带佛法兴起,到吴末帝孙皓执政时,法令繁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翻译 讲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