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北京共识).pdf
《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北京共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北京共识).pdf(24页珍藏版)》请在一课资料网上搜索。
1、2 4 8 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 北京共识 主堡囱叠苤查! Q ! ! 生! 旦筮i ! 鲞筮! 翅g ! 也! ! ! ! 望堕鲤:塑! 堡! ! ! ! ! :! ! ! :丝:盟! :! 标准与讨论 刘大为王小亭张宏民于凯江隆云 汤耀卿崔娜邱海波王郝康焰 严静周翔管向东柴文昭马晓春万献尧 许媛王迪芬 王雪艾宇航 李建国孙仁华林洪远杨荣利杨毅何振扬陈德昌陈秀凯芮曦欧阳彬 秦英智胡振杰晁彦公黄青青谢志毅曹相原蒋东坡黎毅敏重症血流动 力学治疗协作组 一、概述 血流动力学( h e m o d y n a m i c s ) 关注的是血液的运动。血 液的运动遍布机体的各个角落,像网络一样将机体的组
2、织细 胞、器官联系在一起。血液在机体内的运动方式与一般的流 体力学有所不同,受生理、病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 使血液在机体各个部位的运动保持着有机的联系,相互依 赖、相互调节、互为因果。血液由多种成分组成。这些组成 成分的运动不仅表现在心血管系统内的快速运动,而且还表 现在组织间、细胞周围的缓慢运动,参与细胞的代谢与内环 境的构成。 ( 一) 治疗理论的形成 随着血流动力学理论不断完善与临床操作技术的发展, 血流动力学已经不仅可以揭示血液在循环系统内部的运动, D O I :1 0 3 7 6 0 c m a j i s s n 0 5 7 8 1 4 2 6 2 0 1 5 0 3 0
3、 2 1 作者单位:1 0 0 7 3 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 医院重症医学科( 刘大为、王小亭、张宏民、隆云、崔娜、王郝、周翔、 柴文昭、芮曦)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于凯江) ;上海交通 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 汤耀卿)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 医院重症医学科( 邱海波、杨毅)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 康 焰) ;浙江医院( 严静) ;广州中山大学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 管向东、 欧阳彬)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 马晓春) ;大连医科大 学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 万献尧)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重症医学科( 许媛) ;贵阳医学院
4、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 王迪芬) ;西 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I C U ( 王雪)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 症医学科( 艾宇航)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 李建国) ;浙江 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孙仁华) ;解放军总医院附属第一医院重症 医学科( 林洪远) ;大连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 杨荣利) ;海南省人民 医院重症医学科( 何振扬)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重症医学科 ( 陈德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外科I C U ( 陈秀凯) ;天 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 秦英智)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重 症医学科( 胡振杰)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 晁彦公) ;
5、 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S I C U ( 黄青青)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重症 医学科( 谢志毅) ;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 曹相原) ;第 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 蒋东坡)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 属医院重症医学科( 黎毅敏) 通信作者:刘大为,E m a i l :d w l i u 9 8 y a h o o t o m 而且可以发现血液的组成成分在组织间的运动规律,并通过 这种规律发现细胞代谢,乃至器官功能的变化。由于血流动 力学揭示这些变化具有极强的时效性,系列的连续指标不仅 能够发现机体的实时反应,而且可以提示干预方法对机体作 用的方向和强度J 。血流动力学实现了在
6、掌握病情变化的 基础上,对临床医疗行为进行控制和规范。 血流动力学不仅有助于确定治疗方向的,而且可以通过 生理指标发现具体的治疗目标,继而对治疗方法进行选择, 并通过相应目标值的连续变化对治疗方法进行限定和定量 调整。如,休克治疗的目的是改善组织灌注。临床上通常用 血乳酸或乳酸清除率作为反映组织代谢供需平衡的指标2o 。 实际上,乳酸增高仅反映了组织代谢的状态,并未提示应该 采用的治疗方法。同样,血流动力学的其他参数,如血压、心 输出量、动脉氧含量等,直接地反映了机体某个具体部位发 生的改变及其程度,提示应该采用的治疗方法。但这些指标 并不提示治疗方法的强度应达到何种程度才能满足组织代 谢的需
7、求。血流动力学有效地将这两部分结合在一起,即从 整体上以最终目的为导向,又在干预措施的可操作位点上进 行定量调控,使整个治疗过程趋于最佳化。 不仅限于休克治疗,血流动力学对其他重症治疗 如,急 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 R D S ) 、急性肾损伤( A K I ) 、严重感染、 血液净化等 也有着明确的调节、规范作用。治疗目的确定 了整体治疗策略的方向,系列的目标确定了治疗的方法选择 和程度,从而形成了以血流动力学理论为基础,以机体状态 为导向的连续治疗流程。不难看出,血流动力学的作用已经 是对整个治疗过程的把控,从本质上实现了目标导向的、个 体化治疗。 ( 二) 治疗的目标导向性 在血流动力
8、学治疗中,对治疗策略的方向把控及对治疗 方法的定量调节贯穿于治疗的整个过程。由于确定了治疗 的方向,避免了简单的对症治疗;由于掌握了治疗的强度,定 量地调整使治疗方法的实施更为准确。这个过程同时也促 进了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重新认识,对病因的发现更加及 时,处理更符合机体的实际需求J 。 血流动力学中氧输送理论不仅描述导致机体相关损伤 万方数据 主堡凼型盘查! ! ! ! 生! 旦箜翌鲞筮j 塑堡! 地! ! ! ! 坐丝塑:塑! 必垫! ! :! ! ! :丝z 塑兰! 的系列病因,而且推进了初始病因的发现,并具体指导如何 正确地实施治疗措施 4J 。如,血压下降是临床常见问题,治 疗方案的
9、确立应以问题导向开始:心输出量和外周循环阻力 是决定血压的直接因素,测量心输出量和外周循环阻力明确 地缩小了对低血压原因判断的范围。若心输出量降低,则对 问题的追踪直接走向心脏前负荷及心肌收缩力的测量。若 发现中心静脉压增加,而心脏容积负荷下降,强烈提示心肌 顺应性下降,此时,临床医生已越来越接近导致低血压的原 因。若用超声测量下腔静脉内径变异度,可直接提示此时液 体治疗的有效性;心包内积液的发现可能提示血压下降的初 始病因。结合这些指标已经足以判断此时进行心包穿刺引 流的必要性。或许,判断的结果提示:调整呼吸机的设置,降 低胸腔内压是此时纠正病因的最佳选择。 从这个过程中不难看出,一系列参数
10、的整合完整地展示 了低血压的原因,并直接引导出治疗方法。倘若这个过程继 续发展,血乳酸或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作为反映低血压后果 的指标,直接将血压降低的程度引向机体氧供需平衡的改 变。之后出现的临床判断可以引出非常直接、具体的病因治 疗。可以是:维持目前的呼吸机条件,接受目前程度的低水 平血压;或者是:提高血压到足以维持组织灌注的个体化 目标。 ( 三) 治疗过程的可控性 在m 流动力学治疗中,由于通过对指标定量的测量,连 续地调整治疗目标并最终实现治疗目的,使得整个治疗过程 有着明确的可控性。 在血流动力学治疗的连续过程中,不同的时间点的治疗 方法、程度和目标可以由于机体的实时状态而有着明显的
11、不 同,但阶段性的治疗目标和整体治疗的最终目的一直主导着 治疗过程进展。组织灌注导向的治疗是以组织灌注相关指 标作为治疗目的或终点。但是,代表组织灌注的参数并不是 在病程任何时间点上均具有同样的实际应用价值。若将心 脏腔室的压力和容积参数作为液体复苏的目标则有着更直 接、更具体的关联性。这些指标可作为第一时间点日标,用 于判断容量补充的有效性。实现这个目标,并不代表组织灌 注已经改善,但明确体现了治疗过程已经向改善组织灌注迈 出了第一步。之后,在这个新的基础之上,血流动力学治疗 根据进一步的指标,依然按照改善组织灌注的方向继续进 行,确定新的目标,选择新的方法。从这个治疗过程中可以 看出,改善
12、组织灌注是整个治疗的终点,是方向J 。向这个 终点努力的过程是由许多不同的治疗阶段组成,每个阶段有 自己的目标。这些目标与终点可以不完全一样,但总体方向 与终点一致。因此,血流动力学治疗不仅实现了对治疗方向 的把握,而且完成了对治疗过程的调控。可见,血流动力学 通过确定治疗目标、选择治疗方法、调节治疗程度,严格、定 量地控制着治疗的整体过程。 目前,对血流动力学治疗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广泛 地影响着医务人员的临床行为,影响着重症医学的临床、科 研和教学工作。在临床概念、治疗策略和方法上的统一规范 2 4 9 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需求。为此查阅大量文献,广泛征求意见 和建议,根据国际通用的方法组织
13、形成了重症血流动力学治 疗共识。 二、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共识的形成方法 经多位重症医学专家以不同形式对重症血流动力学治 疗相关问题的多次讨论,于2 0 1 4 年6 月初成立了由来自全 国各地的3 8 位重症医学专家组成的萤症血流动力学治疗协 作组( C H T CG r o u p ) ,讨论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相关问题及 筹备召开圆桌会议。经协作组专家讨论认为,重症血流动力 学治疗涉及到血流动力学理论的进步、概念的更新及临床实 践的规范,目前有必要且有条件形成共识,以促进其系统发 展和逐步推广。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会议讨论和沟通结 果,专家们确定了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共识应包括七个方面 内容:
14、血流动力学无处不在、血流动力学治疗从理念到实践、 血流动力学治疗的细节决定成败、血流动力学治疗的动态性 与连续性、血流动力学治疗中的器官相互影响、血流动力学 治疗与再损伤及血流动力学治疗的目标与目的。 在协作组的指导下,2 1 位专家组成共识工作组,每3 位 专家组成一个专题组,负责一个方面的内容,完成相关文献 的查阅、专家意见的收集和共识条目初稿的书写工作。每个 专题组有1 位专家负责把握专题的学术性和临床定位,以及 与其他专题的一致性。工作组多次召开会议,集中讨论各专 题组的意见和建议,解决专业方面的问题。在集中阅读并获 得大量相关文献证据支持,并与协作组专家沟通后,形成重 症血流动力学治
15、疗共识条目及相关描述初稿。2 0 1 4 年1 0 月1 0 日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将完整的共识条目发送给协作 组3 8 位专家,在所有专家针对所有条目经过邮件或电话形 式再次讨论和修改后,2 0 1 4 年1 0 月2 0E t 完成共识条目及描 述初稿的更新。 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共识圆桌会议于2 0 1 4 年1 0 月2 3 日在北京召开,专家们进行了现场讨论。两位专业医学编辑 出席了会议,记录了每位发言者对共识的意见和建议。会议 中每个专题组的负责专家介绍文献证据并陈述共识条目,然 后所有参会专家针对每个拟共识条目进行讨论。根据现场 所有专家达成共识的条目及其内容描述要求,最终形成了 1
16、 0 0 条共识意见。 圆桌会议后工作组完成共识意见及描述的初步定稿,并 将1 0 0 条共识意见印刷成册,用邮政快递形式送至每位专家 进行再评定,为每项共识意见的推荐强度进行计分评价,于 2 0 1 4 年11 月3 0 日完成。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共识意见的 再评定标准基于专家自身的认同度,以及专家对相关文献回 顾的循证医学证据。综合推荐强度分十个等级,0 9 分, 0 分为不推荐,9 分为强力推荐,分数由低到高表示推荐强度 逐渐增强。分数的统计由两位流行病学和统计学专家参与 完成,并同时监控整个共识形成过程中相关流行病学与统汁 学合理性。每条共识意见的推荐强度以面- 4 - S 表示。 2
17、 0 1 4 年1 2 月,专题组归纳共识意见及推荐强度,组成3 人撰写小组,根据圆桌会议的意见,并再次查阅及增补最新 万方数据 2 5 0 虫堡应型苤查垫! ! 生! 旦箜丝鲞筮! 塑堡地! 丛! 望丛型:堕型! ! ! ! ! :! ! ! :丝:堕! :! 文献,报工作组集中讨论后完成共识意见及其描述的基本定 稿书写。之后再次邀请专业医学编辑进行修改完善。2 0 1 5 年1 月初最终形成目前文稿。 三、血流动力学元处不在 血流动力学指标是重症患者的病理生理改变及临床过 程进展的体现,这些指标不但能客观反映患者疾病的状态与 演变过程且能帮助临床医师揭示疾病本质、寻找出治疗突破 点。血流动
18、力学治疗是I C U 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无 论是休克复苏、机械通气,还是持续肾脏替代治疗( C R R T ) 、 严重感染的控制,甚至I C U 临床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均离不 开血流动力学治疗。因此可以说血流动力学无处不在。 1 血流动力学是研究血液及其组成成分在机体内运动 特点和规律性的科学 推荐强度:( 8 6 1 0 7 7 ) 分 血流动力学的内涵不仅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特点 及规律,还包括血液与组织间水的移动及物质交换的规律, 涵盖循环与组织、器官间相互作用等多个方面。临床上通常 通过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评估来揭示机体的生理或病理改 变,了解病情的发展过程。在调整血流动力学
19、时,不仅要关 注循环系统指标,器官功能及组织灌注指标均可以是血流动 力学变化的反应和目标。 2 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是以血流动力学理论为基础, 根据机体的实时状态和反应。目标导向的定量治疗过程 推 荐强度:( 8 6 2 0 5 5 ) 分 血流动力学治疗应用血流动力学理论,将循环系统的诸 多特点和规律与临床诊疗相结合,最终目的是改善组织灌 注。在血流动力学治疗中,不仅强调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实 时监测与解读,分析其中的相互关系,以获得对病理生理状 态准确的判定,更重要的是在目标导向的原则下,连续地记 录这些指标在每项治疗措施前后的变化,以动态地指导和调 整治疗的方向、手段和强度。 3 血流动力学
20、监测不等同于血流动力学治疗 推荐强 度:( 8 5 9 0 8 0 ) 分 单纯的血流动力学监测仅能客观反映患者的血流动力 学状态,及时提供血流动力学治疗的目标或目的,但缺乏对 治疗策略的指导和反馈。因此,各种监测手段( 如S w a n G a n z 导管或超声) 的实施与指标获得并不改善患者的预 后1J 。血流动力学治疗以血流动力学指标为依据,以组织 灌注为导向来实施。实施具有血流动力学治疗内涵的目标 导向治疗策略是改善患者结局的关键8J 。 4 血流动力学治疗贯穿重症治疗的全过程 推荐强度: ( 8 1 6 1 3 9 ) 分 在重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从器官功能到细胞代谢的每 一个环节
21、,从最初的抢救复苏一疾病的僵持调整一恢复期的 每一个阶段,均需要进行血流动力学评估及调整,因此血流 动力学治疗自始至终均在重症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感 染性休克患者,从早期感染的控制、复苏阶段的容量不足合 并分布因素,需要液体复苏及提高血管张力,到优化阶段需 要更精细的血流动力学调整,即使到稳定阶段和简化治疗阶 段,下调血管活性药物剂量及脱水时,也需要血流动力学的 治疗。目前的血流动力学包括了宏观的大循环监测及微观 的微循环甚至线粒体功能的评估。因此在重症治疗的全过 程中均有血流动力学的存在。 5 准确、及时的液体治疗改善器官功能,改善预后 推 荐强度:( 8 0 8 1 4 2 ) 分 2
22、0 1 2 年S u r v i v i n gS e p s i sC a m p a i g n ( S S C ) 指南指出早期 复苏方案有利于改善器官功能,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死 率,该指南推荐在3 h 内完成初始的液体复苏。4 9J 。“准确” 意味着液体复苏是在充分评估容量反应性的情况下进行,最 大限度地降低容量过负荷的风险;“及时”体现着复苏的时 机及速度,最大程度降低患者低灌注的时间。掌握了这个原 则,可以使早期复苏的目标更加明确,根据患者疾病的不同 状态,针对性制定不同的液体治疗方案,寻找最适的容量状 态,有利于保证复苏的质量,降低复苏的风险。 6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需同
23、时注意对容量、t 厶功能和 微循环的影响 推荐强度:( 8 1 9 1 ,2 7 ) 分 血管活性药物除了直接调节血管张力外,对循环中的其 他组成部分也有影响。理肾上腺素能药物还可以通过收缩 容量血管,提高平均体循环充盈压,使非张力容量转化为张 力容量。当应用血管收缩药物时后负荷增加,心脏射血 受抑制,如心脏代偿能力不足,心室一动脉耦联的平衡被打 破,导致循环进一步恶化。休克患者常存在微循环障碍,应 用血管活性药物在调节血管张力的同时,需要注意可能对微 循环带来的影响1 “。因此调整血管活性药物时除了关注血 管张力的变化,对循环其他环节的作用也十分必要。 7 所有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均存在
24、血流动力学 紊乱,纠正血流动力学紊乱是治疗A R D S 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荐强度:( 7 1 44 - 1 7 4 ) 分 血流动力学紊乱是A R D S 的重要病理生理特征。首先, 肺脏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是A H D S 形成机制的重要组成部 分;其次,A R D S 诱发的肺动脉高压、右室后负荷增加不但会 引起右室扩张,且通过改变收缩末期左右心室的压力梯度, 诱发室间隔矛盾运动,对左心功能亦产生影响。”。甚至在 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显著增加时,导致液体再分布及肺水肿的 发生。在A R D S 的治疗过程中,及时发现肺动脉高压和右心 功能不全,评估容量状态,尽快纠正血流动力学紊乱,避免在 低氧
25、血症基础上的低灌注对机体的二次打击,是治疗A R D S 的重要组成部分。 8 肺复张操作之前及过程中应进行循环功能评估 推 荐强度:( 8 。4 7 0 9 7 ) 分 肺复张时由于胸腔内压迅速升高,引起回心血量减少, 易导致心脏前负荷下降,心输出量下降,如患者处于低容量 状态,则更易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另外,在复张过程 中由于胸腔内压的变化,如患者存在右心功能不全,则由于 心室相互作用而引起循环进一步波动。因此,肺复张操作前 应评估患者容量状态及心功能能否耐受肺复张操作,在肺复 张过程中,应密切注意对循环的影响,避免严重并发症的 万方数据 生堡凼型苤查! ! ! ! 生! 旦箜丝鲞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症 血流 动力学 治疗 北京 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