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重点整合.doc
《药理学重点整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学重点整合.doc(43页珍藏版)》请在一课资料网上搜索。
1、1.药物:一般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以防,治,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2.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3.药动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转运:药物的跨膜运输。 转化: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变化。4.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的过程。5.分布:药物吸收后自血液循环向组织,细胞间液和细胞内液的转运。7.排泄:吸收后的药物和其代谢物通过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8.首关消除:口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易被肝脏截留破坏(代谢),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明显减小。9.药酶诱导剂:有些药物能增
2、强药酶活性或使药酶合成加速,从而加快其本身或另一些药物转化,使其作用减弱或缩短。10.自身诱导:药物本身就是其所诱导的药物代谢酶的底物,因此在反复应用后,药物代谢酶的的活性增高,药物自身的代谢也加快,这一作用称为自身诱导11.药酶抑制剂:有些药物抑制药酶活性或降低药酶合成,减慢某些药物的代谢,使其作用明显加强或延长。12.肝肠循环:有些药物在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中,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此过程称为肝肠循环。前药:是指一些在体外活性较小或者无活性的药物,在体内经过酶的催化或者非酶作用,释放出活性物质从而发挥其药理作用的药物13.房室概念:按药物分布速度,以数学方法
3、划分的药动学概念。14.一级动力学消除:又称恒比消除,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15. 等比消除,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但单位时间内实际消除的药量随时间递减16.药物消除的半衰期恒定,与剂量和药物浓度无关17.大多数的药物都按一级消除动力学消除,这些药物在体内经过5个半衰期以后,体内的药物基本可以清除干净18.每隔一个半衰期给药,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可逐渐积累,经过5个半衰期以后消除速度和给药速度相等达到稳态零级消除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 的速率消除,即不论 血浆药物浓度高低, 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 物量不变。19.稳态血药浓度(Css):也称坪值。按照一
4、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逐步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进入体内的药物量相等时,体内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称为稳态浓度。一般需经46个t1/2后达到稳态浓度。20.半衰期(t1/2):常指消除半衰期,即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或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反映体内药物消除的速度21.清除率:是肝、肾等对药物消除率的总和,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容积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消除。21.表观分布容积: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时所需体液容积。22.生物利用度:指药物经血管外给药时,能被机体吸收进入全身血循环
5、内药物的百分率。23.生物等效性:两个药学等同的药品,若它们所含的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无显著差别,则称为生物等效。23药物的消除:药物因分布,代谢,排泄而自血液或机体的清除24消除速率常数Ke:反映体内药物代谢和排泄速率的常数25负荷剂量:为了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所需要的水平,在常规用药前用的一次剂量。24.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25.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28.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29.副反应(副作用):在治疗剂量里出现的不良反应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做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30.
6、毒性反应: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31.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32.停药反应:是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跃反应。33.变态反应:是一类免疫反应。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经过接触10天左右的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也称过敏反应。继发反应:药物治疗作用之后的一种继发性,不良的后果。34.特异质反应:少数特异体质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也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35.量效关系: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36.量反应:效应的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化,可
7、用具体的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37.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通常用阳性或阴性表示。39.最大效应:也称效能。随着剂量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剂量而其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即效能,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40.效应强度:也称效价。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41.半数有效量(ED50):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物剂量。42.半数致死量(LD50):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死亡反应时的药物剂量。43.治疗指
8、数:TI=LD50/ED50。表示药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44.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灵敏性 饱和性 多样性 特异性 可逆性)45.亲和力: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46.内在活性: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引起受体激动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效能)。47.激动药:指既有较强的亲和力,又有较强的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48.拮抗药:或称阻滞(断)药。是指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药物,这些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不能产生该受体兴
9、奋的效应,却拮抗该受体激动药兴奋该受体的作用。49.部分激动药:具有激动药和拮抗药双重特性。这类药物的亲和力较强,但内在活性弱。单独应用时产生较弱的激动效应,但与激动药合用则表现为拮抗作用。50.竞争性拮抗药:可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受体,并拮抗激动药的作用。51.非竞争性拮抗药:能不可逆地作用于某些部位而妨碍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并拮抗激动药的作用。52.拮抗参数(pA2):当激动药与拮抗药并用时,若2倍浓度激动药所产生的效应恰好等于未加入拮抗药时激动药所引起的效应,此时,该拮抗药的摩尔浓度的负对数值为pA2。(反映拮抗药物的作用强度和判断激动药物的性质)53.受体调节:指受体与配体作用后,使有关受体
10、的数目和亲和力产生变化。54.受体脱敏: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55.受体增敏:与受体脱敏相反的一种现象,可因受体激动药水平降低或长期应用拮抗药而造成。受体的增敏脱敏只涉及受体密度的上调和下调药物的选择性:药物只影响机体的少数功能或某种功能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药物效应的初始反应及其中间环节。56安慰剂:一般指由本身没有特殊药理活性的中性物质如乳糖、淀粉等制成的外形药的制剂。安慰剂产生的效应称安慰剂效应。57.快速耐受性:药物在短时间内反复应用数次后药效递减直至消失。58.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程度较快速耐受性轻也较慢,不致反应消
11、失,增加剂量可保持药效不减。59.交叉耐受性:是指对一种药物产生耐受性后,应用同一类药物(即使是第一次使用)时也会出现耐受性。60.耐药性:也称抗药性。指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61.习惯性:停药后病人发生主观感觉不适,需要再次连续使用药物,停药不致对机体形成危害。62.成瘾性:一些麻醉药品,用药时产生欣快感,停药后会出现严重的生理机能紊乱。63.依赖性:是在长期应用某种药物后,机体对这种药物产生了生理性的或是精神性的依赖和需求,有生理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习惯性及成瘾性都有主观需要连续用药故统称为依赖性。64药物的相互作用: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时所产生的单独应用时所
12、产生的效应,使之增强或减弱。65协同/拮抗:同时(或前后)应用两种或多种药物使原有的效应增强或减弱66个体差异:同样的剂量的某一药物在不同的病人不一定都能达到相等的血药浓度,相等的血药浓度也不一定都能达到相同的效应,差异可能很大,甚至出现质的差异。67.调节痉挛:毛果芸香碱胆胆碱受体激动药可兴奋动眼神经,使悬韧带放松,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增加,只适合于视近物,而难以看清远物的这种作用称为调节痉挛。68.调节麻痹:阿托品能阻断M胆碱受体,使睫状肌松弛而退向外缘,从而使悬韧带拉紧,晶状体变为扁平,其折光度减低,只适合看远物,而不能将近物清晰地成像于视网膜上,造成看近物模糊不清,此为调节麻痹。70.拟
13、肾上腺素药:一类化学结构与药理作用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相似的药物,与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后可以激动受体,产生肾上腺素样作用的药物。72.快速耐受性:有些药物,如麻黄碱,短期内反复使用,作用可逐渐减弱,称为快速耐受性71.内在拟交感活性:有些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与受体结合后除能阻断受体外,对受体具有部分激动作用,称内在拟交感活性。72.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预先使用受体阻断药取消了Adr的毛细血管作用后,再用原来引起升压剂量的Adr,使兴奋2受体舒血管作用充分显露出来,则使升压作用转变成降压作用,称为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73.反跳现象:长期应用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时如突然停药,可引起原来的病情加重,其
14、机制与受体上调有关。1.开-关反应:长期服用左旋多巴而产生的一种不良反应,表现为“开”时患者活动正常或几近正常但伴有运动障碍,而“关”时突然出现严重的帕金森症状(肌强直性运动不能)。2.人工冬眠:氯丙嗪与其他中枢抑制药(哌替啶、异丙嗪)合用,可使患者深睡,体温、基础代谢及组织耗氧均降低,增强患者对缺氧的耐受力,减轻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并可使植物神经传导阻滞及中枢神以系统反应性降低。这种状态,称为“冬眠”。3.阿司匹林哮喘:某些哮喘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解热镇痛药后可诱发哮喘。1.折返激动:是指一个冲动沿着曲折的环形通路返回到其起源部位,并可再次激动而继续向前传播的现象。单次折返可以起早搏
15、,连续折返可引起阵发性室上速或室性心动过速,单个微折返同时发生,可引起心房或心室的扑动或颤动2.膜反应性:是指膜电位水平与其激发的。相最大上升速率之间的关系。一般膜电位高,0相上升速率快,动作电位振幅大,传到速度快。反之,则传导慢。3.后除极:是在一个动作电位中继。相除极后所发生的除极,其频率快,振幅较小,呈振荡性波动,膜电位不稳。容易引起异常冲动发放,引起触发活动。根据发生时间的不同,可分为早后除极和晚后除极。1.钙拮抗药:是一类选择性阻滞钙通道,抑制细胞外Ca2+内流,降低细胞内Ca2+浓度的药物。2.钾通道开放药:是一类选择性作用于钾通道,增加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促进钾离子外流的药物
16、。3.首剂现象:首次使用后血压显著下降的现象,一般服用数次后这种现象可消失,如哌唑嗪等。1.反跳现象:长期用药减量太快或突然停药所致原病复发或加重现象,称为反跳现象。2.停药症状:长期用药减量太快或突然停药时有些病人出现一些原来疾病没有的症状,称为停药症状。3.隔晨症状:在一搬剂量长期疗法中,为避免糖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抑制性影响,通常采用每隔一日,早晨7-8小时给药一次的方法。6.允许作用:糖皮质激素对有些组织细胞虽无直接活性,但可给其他激素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7.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因过量激素引起脂质代谢和水盐代谢紊乱所致,如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皮肤变薄
17、,多毛,低血钾,高血压,糖尿病等。1.抗生素: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分子量较低,低浓度时能杀灭或抑制其他病原微生物。抗生素包括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生素两类。2.抗菌谱: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3.化疗指数:衡量化疗药物临床药物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参数。可以用LD50/ED50或LD5/ED95比值表示。4.最小抑菌浓度(MIC):药物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5.最小杀菌浓度(MBC):药物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6.抗药性:分为固有抗药性和获得耐药性。固有耐药性指基于药物作用机制的一种内在的耐药性。7.交叉耐药性:细菌对某一药物产生耐药后,对其它药物也产生
18、耐药的特性。化疗药物 抗菌活性1.二重感染:长期应用光谱抗生素时,口腔、咽喉部合胃肠道的敏感菌被药物抑制,不敏感菌趁机大量繁殖生长,由原来的劣势菌变为优势菌,造成新的感染。2.灰婴综合征:早产儿和新生儿肝脏的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缺乏,肾脏排泄功能不完善,大剂量使用氯霉素可致早产儿和新生儿药物中毒,表现喂循环衰竭,呼吸困难,进行性血压下降,腹胀,吐奶,皮肤苍白和发绀。1.周期特异性抗癌药CCNSA:能杀灭处于增殖周期各时相的细胞甚至包括G0期细胞的药物,如直接破坏DNA结构以及影响其复制或转录功能的药物。(烷化剂和抗癌抗生素)2.周期非特异性抗癌药:仅对增殖周期的某些时相敏感而对G0期细胞不敏感的
19、药物,如作用于S期的抗代谢药物,作用于M期的长春碱类药物。(甲氨蝶呤,巯嘌呤,阿糖胞苷)3.生长比率:肿瘤增殖细胞群与全部肿瘤细胞群之比称为生长比率。4.多药耐药性:有些肿瘤细胞对某些抗恶性肿瘤药物具天然耐药性,即有对药物一开,始就不敏感的现象;亦有的肿瘤细胞对于原来敏感的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才产生不敏感现象。这些耐药性中表现最突出、最常见的耐药性是多药耐药性。5.招募作用:即设计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和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的序贯应用方法,驱动更多G0期细胞进入增殖周期,以增加肿瘤细胞杀灭数量。1.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哪些?请举例说明。答:副反应:如阿托品用于解除胃肠痉挛时,可引起口干、心悸等现象;毒
20、性反应:如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链霉素可引起听力减退、耳聋等耳损害;后遗效应:服用巴比妥类催眠药后,次晨出现的乏力、困倦等现象;停药反应:长期服用可乐定降血压,停药次日血压将明显回升;变态反应:青霉素引起过敏性休克;特异质反应:伯氨喹、一些磺胺类药物在极少数病人(缺乏G-6PD)中引起溶血。2.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分几类?每类代表性药物?答: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可按其作用性质(激动或阻断受体)及对不同受体的选择性进行分类,可分为以下几类:拟似药:()胆碱受体激动药:1.M、N受体激动药(卡巴胆碱)2.M受体激动药(毛果芸香碱)3.N受体激动药(烟碱)。(二)抗胆碱酯药(新斯的明)。(三)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21、:1.受体激动药:(1)1、2受体激动药(去甲肾上腺素);(2)1受体激动药(去氧肾上腺素) (3)2受体激动药(可乐定)。2.、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3.受体激动药:(1)1、2受体激动药(异丙肾上腺素);(2)1受体激动药(多巴酚丁胺) (3)2受体激动药(沙丁胺醇)。拮抗药:(一)胆碱受体阻断药:1.M受体阻断药:(1)非选择性M受体阻断药(阿托品);(2)M1阻断药(哌仑西平);(3)M2受体阻断药(戈拉碘铵); (4)M3受体阻断药。(二)胆碱酯酶复活药(碘解磷定)。(三)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1.受体阻断药:(1)1、2受体阻断药:1)短效药(酚妥拉明),2)长效药(酚苄明);(2
22、)1受体阻断药(哌唑嗪);(3)2受体阻断药(育亨宾)。2.受体阻断药:(1)1、2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2)1受体阻断药(阿替洛尔);(3)2受体阻断药(布他沙明)。3.1、2、1、2受体阻断药(拉贝洛尔)。1.除神经支配的眼睛滴入毛果芸香碱和毒扁豆碱分别会出现什么结果?为什么?答:毛果芸香碱能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官的M胆碱受体,因此在去除神经支配的眼中滴入毛果芸香碱时,毛果芸香碱依然能引起缩瞳.降低眼内压和调节痉挛等作用。而毒扁豆碱不能直接作用于M胆碱受体,它是通过抑制AchE活性而发挥作用的,因此在去除神经支配的眼中滴入毒扁豆碱时,毒扁豆碱对眼睛不能产生与毛果芸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药理学 重点 整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