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中外教育史节题库.pdf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中外教育史节题库.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中外教育史节题库.pdf(71页珍藏版)》请在一课资料网上搜索。
1、中外教育史中外教育史 教冇制度的主要特征 中央苜学体系的简称 7 抗日战争时期西迁的大学有 A 浙江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B 华北联合大学 中央大学 南开大学 4 标志着我国设立专门的教冇行政部门和专门教冇长宫的开始的是 A 汉朝太学 B 唐朝国子监 C 隋朝国子寺 D 齐国稷下学宫 答案 C 5 主持熙宁兴学的宫员是 A 王安石 B 蔡京 C 范仲淹 D 胡瑷 答案 A 第1章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一 选择题 1 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旱的儿童识宇课本是 A 千宇文 B 史籀篇 C 三宇经 D 急就篇 答案 B 2 科举制度创立于 A 宋代 B 唐代 C 隋代 D 魏晋南北朝 答案 C 学
2、在官府 是 西周 秦朝 商朝 夏朝 答案 A 馆 是 C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东南大学 辅仁大学 D 燕京大学 东北大学 圣约翰大学 答案 A 8 南宋时期著名的四大书院是 A 岳麓书院 白鹿洞书院 丽泽书院 象山书院 B 岳麓书院 应天府书院 嵩阳书院 茅山书院 C 岳麓书院 白鹿洞书院 石鼓书院 应天府书院 D 嵩阳书院 茅山书院 丽泽书院 象山书院 答案 A 9 不是西周学校 六艺 教冇的内容 A 射 B 御 C 诗 D 数 答案 C 10 传说成均出现的时期是 A 夏 B 周 C 商 D 五帝 答案 D 11 六艺 教冇起源于 X A 夏 B 西周 C 商 D 廣舜 答案 A 12
3、西周时天子所设的大学叫 A 泮宫 B 辟雍 C 庠 D 序 答案 B 13 西周时诸侯所设的大学叫 A 塾 B 辟雍 C 泮宫 D 校 答案 C 14 西周文化教冇的历史特征是 A 学术官守 B 宦师合一 C 学在官府 D 宫学兴盛 答案 C 15 宫学的袞废是在 时期出现的 A 西周 B 东周 C 战国 D 春秋 答案 D 16 稷下学宫是在 设立的 A 鲁国 B 齐国 C 赵国 D 秦国 答案 B 17 立五经博士 是 的决策 A 汉武帝 B 秦始皇 C 汉文帝 D 秦二世 答案 A 18 太学 这一官办教冇机构出现在 A 唐代 B 汉代 C 秦代 D 周代 答案 B 19 西晋武帝下令在
4、太学之外再设的一个中央官学机构是 A 国子学 B 宫邸学 C 四门学 D 鸿都门学 答案 A 20 太学正式设立于 时期 A 汉武帝 B 汉文帝 C 汉成帝 D 汉昭帝 答案 A 21 察举制开始于 时期 A 汉文帝 B 汉宣帝 C 汉武帝 D 汉元帝 答案 A 22 汉代太学的正式教师叫 A 诸生 B 祭酒 C 博士 D 仆射 答案 C 23 察举制登上汉朝仕进舞台的标志是 的设定 A 秀才 B 孝廉 C 博士 D 太学 答案 B 24 汉代设有专门的教冇行政机关 在中央的教冇长官称 A 博士 B 太常 C 太守 D 祭酒 答案 B 25 武则天开创了科举考试中的 A 乡试 B 殿试 C 院
5、试 D 贡试 答案 B 26 古代中央官学的最高学府是 A 国子学 B 太学 C 崇文馆 D 弘文馆 答案 A 27 下列不属于隋朝中央官学的是 A 律学 B 四门学 C 书学 D 算学 答案 A 28 隋唐时期专门管理教冇事业的政府机构是 A 太医署 B 国子监 C 门下省 D 都督府学 答案 B 29 武举开始于 时期 A 唐玄宗 B 唐髙宗 C 武则天 D 唐贞宗 答案 C 30 武举考试由 主持 A 中书省 B 吏部 C 皇帝 D 兵部 答案 D 31 隋唐文教政策的基本精祌是 A 重振儒术 B 重尊儒术 C 敗容佛逍 D 独尊儒术 答案 A 32 科举制正式产生的标志是 科的设立 A
6、 秀才 B 进士 C 常科 D 制科 答案 B 33 书院 作为一种教冇组织正式形成是在 A 唐代 B 宋代 C 隋代 D 元代 答案 B 34 白鹿洞书院揭示 是 制圮的 A 颜元 B 王阳明 C 阮元 D 朱熹 答案 D 35 程朱理学控制科举与学校始于 A 唐代 B 元代 C 明代 D 清代 答案 B 制 度 是 创立的 制 度 是 在 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 36 升 舍 A 元代 B 末代 C 唐代 D 明代 答案 B 37 学田 A 元代 B 末代 C 唐代 D 隋代 答案 B 38 苏湖教法 是 由 创立的 A 胡瑷 B 范仲淹 C 王安石 D 蔡京 答案 A 39 书院萌芽于 A
7、元代 B 宋代 C 隋代 D 唐末 答案 D 40 诂经精舍 是谁创办的 A 王守仁 B 湛若水 C 阮元 D 朱熹 答案 C 41 八股取士 的考试形式 在 确走的 A 宋代 B 元代 C 明代 D 清代 答案 C 42 在明代众多书院中 名声最大 影响最广的是 A 岳麓书院 B 学海堂 C 漳南书院 D 东林书院 答案 D 43 明清科举考试常科只有 一科 考试分为乡试 会试 殿试三级 A 秀才 B 进士 C 明经 D 明算 答案 B 44 不属于淸代宫学所独有的学校是 A 国子学 B 俄罗斯馆 C 八旗宫学 D 觉罗学 答案 A 45 科举考试是在 终结的 A 洋务早期 B 维新运动后期
8、 C 淸末新政时期 D 辛亥革命早期 答案 C 46 京师同文馆设立于 年 A 1864 B 1863 C 1860 D 1862 答案 D 47 福建船政学堂设立于 年 这也是中国近代最平的一所实业学校 A 1866 B 1867 C 1868 D 1869 答案 A 48 京师同文馆最初设立时主要教授 A 天文 B 外语 C 算学 D 格物 答案 B 49 京师同文馆 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A 1900 B 1901 C 1902 D 1903 答案 C 50 中国政府 年派出首批留学生 A 1875 B 1873 C 1862 D 1872 答案 D 51 中国首批留学生的目的地是 A 美国
9、 B 英国 C 法国 D 徳国 答案 A 52 第一次基督教传教士大会在 召开 A 北京 B 上海 C 天津 D 青岛 答案 B 53 我国最平的宮办新式学校是 A 福建船政学堂 B 天津水师学堂 C 江南水师学堂 D 京师同文馆 答案 D 54 第一部在全国实施的学制是 A 癸丑学制 B 壬寅学制 C 壬子学制 D 癸卯学制 答案 D 55 国民政府时期大学院的第一任院长是 A 章士钊 B 蔡元培 C 唐绍仪 D 严复 答案 B 56 国民政府时期主管全国教冇的机关是 A 大学院 B 教育部 C 教育厅 D 文化厅 答案 A 57 国民政府时期全国最髙学术教冇机关是 A 文化部 B 教育部
10、C 学术委员会 D 大学院 答案 D 5 8 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的学校 A 华北联合大学 B 湖南自修大学 C 陕北公学 D 鲁迅艺术学院 答案 B 59 抗战胜利后 解放区学校正规化工作是从 教冇开始的 A 高等 B 中等 C 初等 D 普通 答案 B 60 抗日根据地在敌占区实行的一种办学形式是 A 一揽子小学 B 流动小学 C 两而小学 D 联合小学 答案 C 61 苏区教冇中开展的最早的是 A 在职干部教冇 B 成人教冇 C 干部学校教冇 D 普通教冇 答案 A 62 苏区最髙军事学府是 A 苏维埃大学 B 红军大学 C 中共中央党校 D 延安大学 答案 B 二 概念题 1 辟雍 答
11、 辟雍亦作 璧雍 西周大学 设于王城 西周鼎盛时期 形成了 礼 乐 射 御 书 数 文武兼备的六艺教冇体系 与此相应 辟雍的建筑也有变化 发展为整齐对称的四合院式课堂 按方位和教学内 容的不同 各有专名 东而称为东序 又叫东胶或东学 西而称替宗 又叫西雍或西学 南而称成均 又叫南学 北而称上庠 又叫北学 中间称太学 又叫中学 总名为辟雍 春秋教以礼乐 冬夏教以诗书 学生按季节轮 流到替宗学礼 到上庠读书 到成均 东序学习乐舞和射艺 东汉以后 历代皆设辟雍以存古制 但除北末末年 为太学之预备学校外 仅为祭祀之所 2 鸿都门学 答 鸿都门学是东汉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因校址设于洛RI鸿都门而得名 建于
12、灵帝光和元年 即公元178年 它实际是宦宫为对抗太学生的反抗而另立的一所太学 学生由州 郡 三公举送 达千人 鸿都门学专攻辞賦 小说 尺牍 宇画 意在对抗太学的经学 学成后多授予刺史 太守 尚书 侍中等髙级宮职 为中国古代专科 学校之始 它打破了以儒家经典为惟一教学内容的传统观念 提倡文学艺术的学习研宂 并且还提拔出身微贱的 豪强 这在教冇史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的文艺大学 作为一种办学的新形式 鸿 都门学是具有创造性的 3 设科射策 答 设科射策是汉代太学的考试办法 类似今天的抽签考试 也是汉代太学在考试方法上的创举 设科就是 设为甲乙两科 将预先拟记的问题写在策上
13、叫做 策问 射 是揣摩 猜测之意 即不是指定问题让考生回 答 而是将策问按难易等次分成甲 乙两科 分别排列 考生按自己的程度 或是考官认矩的程度 定科 由自 己随意抽取 抽到什么策问 就回答上面所提的问题 这就叫 射策 以此来区别学生程度的高低和授予官职 的职位不同 这套考试办法虽然还不是学校制度下的学历考试或求职考试 只是荐茂材 举孝廉的一个补充 但 它对于改变 有选无试 到即拜宫 的弊端 对于促进太学考试制度的完菩 尤其是对于以后学校考试制度的改 革 都有借鉴作用 4 苏湖教法 答 苏湖教法是北末著名教冇家胡援在苏州 湖州两地讲学时采用的教学管理制度 他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 设立经义斋和治事
14、斋 创行分斋教学制度 经义斋学习六经经义 以培养髙级统治人才 治事斋学习一些应用学 科 属 达用 之学 锫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学生可主治一科 廉治他科 苏湖教法是世界教冇史上最早创 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 选修制度 在北朱庆历兴学中得到推广 对中国古代教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八股文 答 八股文是明淸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 又 称 制艺 制义 时艺 时文 八比文 始于明成化以后 其特点是 题目一律采用 四书 五经 中的原文 内容诠释必须以程朱理学家的注释为准 不能丝毫阐发己意 采用固妲格式的排偶文体 每篇文章均由破题 承题 起讲 入手 起股 中股 后股 朿 股八部分组成 明初规
15、记乡试 会 试 五经 义一道 限五百宇 四书 义一道 限三百字 清以后逐渐增至 五百五十宇 六百五十字 七百字 试文要求点句 勾 股 即标明段落 书法端正 添删 涂改的字数于文末 以大宇注明 文中避庙讳 死去皇帝名 御 名 当今皇帝名 圣 讳 孔盂名 不合规足格式的试卷作废 士 人为应科举试 废经 史 时务 科学技术 专攻八股 科举考试更加形式化 它朿缚了人们的思想 造成教冇 的空疏 产生了恶劣影响 6 东林书院 答 东林书院是明代著名书院 原为宋代学者杨时讲学的场所 万历年间 顾宪成与髙攀龙 钱一本等讲学 其中 东林书院的讲学活动主要是继承和发扬了王 5 1丨明学派的讲会方式 并形成了自己的
16、特点 创立了讲会制度 定期召开学术讨论会 讲会过程中常和以诗歌 以调节气氛 活跃思想 既论学 又议政 追 求 为圣为贤 的 实学 主张学问必须 质诸大众之中 相互帮扶 相推相引 相渐相摩 东林书院的讲会 经常 讽议朝政 裁萤人物 得到许多在野士大夫以及一批在职官吏的争相响附 形成了一股反对贵族大地主集团及其党羽的政 治势力 东林书院 不仅是东林学派教冇和学术活动的中心 也是制造舆论的政治活动阵地 7 万国公报 答 万国公报 是美 英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中文报刊 原 名 中国教会新报 又 称 教会新报 它创 刊 于1868年9月5日 终刊于1907年12月 由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创办 前6年 取
17、 名 教会新报 自 1875年的301期起 易名为 万国公报 1883年7月停刊 1889年2月复刊 中文刊名仍叫 万国公报 是 以新教士为主体的在华西人组成的广学会的机关刊物 初期以教徒为主要读者对象 以宣传宗教为主 改 名 万 国公报 后 增加介绍西学等内容 以上层官绅与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 除继续宣传基督教义外 更注重刊登 时论及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与自然科学等译著 成力一本综合性的时事政治刊物 在中日甲午战争至戊戌变法 期间 登载鼓吹变革的时论明显增多 主张中国在外交上联英拒俄 学d日本明治维新 在内政上广辟商埠 筑 路采矿 聘用洋员等 这些观点对部分洋务派官吏和维新派人士产生过影响
18、 其目的是希望中国按照它所提出的 方案 进行社会改良 以逐步加深中国的殖民地化 三 简答题 1 简述西周 学在宫府 这种教冇现象出现的原因 答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度社会髙度发展的时期 统治者对教冇极端重视和高度垄断 形成了 学在宫府 官守学业 的局而 学在官府 这种历史现象形成的原闵有 1 宫有书 民无书 西周时期生产水平仍然底下 制作书册地方式不仅繁重 而且造价昂贵 只有官府 才具有制作书册的财力和人力 另外 朝廷为了统治需要 把历代的典 谟 礼制法规及收集的乐章等 制成书册 藏之秘府 由宫司主管 这些书册 仅有孤本 不在民间流传 民间只知书名 不见其书 所以学术都在官府 士人若要学习 只有到
19、官 府 求之主管书册的宮司才能读到 2 宫有器 民无器 西周时期 在教冇上 礼 乐 舞 射是学习的重要学科 学习这些学科 要有相 应的器物 才有条件进行演习 这些器物 民间是不具备的 要学习礼 乐 舞 射 只有宫府的人才具有条件 3 宫有学 民无学 在宗法制条件下 只有为官的人掌握学术 以官府为传授基地 教其子弟 只有官 学 没有私学 只有贵族子弟享受教冇的权利 而庶人和平民则没有这种权利 2 简述西周 六艺 教冇的内容和特征 答 西周时期 不论是国学 乡学 还是大学 小学都以 六艺 作为基本学科 1 六艺 教冇的内容 六艺 具体指礼 乐 射 御 书 数 按其学科性质分成三大方而 礼乐 礼是指
20、周礼 范围十分广泛 涉及政治 伦理 逍徳 礼仪等各个领域 乐教也是西周宫学中的主 要科目 当时乐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 包括音乐 诗歌 舞蹈等 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 射御 射 指射箭的技术 御 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 书数 书 是指文字 数 是指计算 书数主要在小学阶段学习 2 六艺 教冇的特征 重视思想道德和传统文化 此时的逍徳教冇从家庭开始 然后再由家庭推向社会 传统文化中的尊古和服 从等观念也被竭力保存 如有更改 也要假托于古人 注意文化知识 也注意实用技能 这时期的教冇不但注重书本上的知识 而且更注重一些实用的技能 并 且让在学习中有明确目标的人进行社会实践 在实践中进行学习 重视军事 军
21、事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存亡 所以统治者异常重视武备 特 设 射 御 两科 注重礼仪 也注重协调发展 礼仪规范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工具 在学校 学生就被要求养成尊礼的 惯 但当时学校同样要求学生徳 智 体及生活技能等方而的协调发展 3 简评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答 宋初通过科举考试 选拔了不少人才 但却忽视了兴建学校培行人才 于是 自庆历四年 1044年 后 宋朝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著名的兴学运动 1 北宋三次兴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次兴学运动是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 史 称 庆历兴学 主要内容有三项 第一 符遍设立地方学校 要求诸路府州军皆立学 县有士子200人以上亦设学 教官
22、选本地硕学鸿儒充任 第二 改革科举考试 规记科举考试先策 次论 次诗赋 罢贴经和墨义 凡士子通经术 愿对大义者 试 十逍 以晓析意义为通 三史科取其明史意而文理可采者 明法科试断案 第三 创建太学 因原国子监规模狭小 不足以容学者 即以原锡庆院为校址 修建讲堂 创建太学 招生 200人 聘请石介 孙复等名儒到太学执教 并 派 人 下湖学取瑷之法以为太学法 在太学中推行著名教冇家 胡瑷创立的 分斋教学 制度 第二次兴学运动是王安石在宋祌宗熙宁年间主持的 史 称 熙宁兴学 主要措施包括四个方而 第一 改革太学 创 立 三舍法 第二 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 第三 恢复与创立武学 律学 医学等专科学校
23、 第四 编 撰 三经新义 作为统一教材 第三次兴学运动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 史 称 崇宁兴学 主要措施包括五个方而 第一 全国酋遍设立地方学校 崇宁元年八月 令天下州县并罝学 州罝教授二员 小州或举人少则令二三 州学者聚学于一州 县设小学 第二 建立县学 州学 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规记县学生考选升州学 州学生每三年根据考试成绩 升入太学不同的斋舍 成绩上等者升上舍 中等者升下等上舍 下等者升内舍 其余升外舍 第三 新建辟雍 发展太学 崇宁元年 在京城开封南门外营建规模恢宏的辟雍 亦称 外学 作为太学的 外舍 专 待州县学之贡士 同时增加太学生数量 上舍生200人 内舍生600人
24、外舍生3000人 第四 恢复设立医学 创立算学 书学 画学等专科学校 崇宁二年 罝医学 次年六月 创设算学 书学 和画学 九月令州学另罝斋舍 以养材武之士 四年正月 正式立武学法 第五 罢科举 改由学校取士 崇宁三年十一月 诏 天下取士 悉由学校升贡 其州郡发解 凡试礼部法 并罢 2 三次兴学的意义 三次兴学都是通过发展教冇事业来带动和促进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朱代的学校教冇制度是 在三次兴学的过程中逐步完菩健全起来的 遍及中央和全国各地的学校网也是在三次兴学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 的 三次兴学都是重视人才的价值 通过人才的培养和录用 来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可以说 教冇立国是 北宋三
25、次兴学的共同指导思想 三次兴学还改菩了办学的条件 咎遍提髙了人民的文化水平 提髙了教冇的地位 和影响力 三次兴学都旨在改变学校依附科举的弊病 强化学校的职能和地位 三次兴学将改革变法的观念深入到人心 这在闵循守旧的中国封建社会中 是极为宝贵的 4 简述宋元蒙学教材的种类和特点 答 1 蒙学教树的种类 蒙学教材最罕见载的是西周时代的 史籀篇 宋元时期的蒙学教材按其内容的侧重点 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关于识字教学的教材 如 三字经 百家姓 等 主要目的是教儿童识宇 掌握文字工具 同时也综合 介绍一些基础知识 关于伦理道徳的教材 如吕本中的 童蒙训 吕祖谦的 少仪外传 等 侧重于向儿童传授伦理逬徳知 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同等学力 人员 申请 硕士学位 教育学 学科 综合 水平 考试 中外 教育史 题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