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重点思考题参考答案.doc
《资本论重点思考题参考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本论重点思考题参考答案.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一课资料网上搜索。
1、资本论重点思考题参考答案一、辨析题(一)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答:二者共处于商品的统一体中,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不可分割,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在一定条件下(商品交换成功)使用价值可以转化成价值。 (二)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区别答:二者是互相矛盾的,相互对立、相互排斥,二者的含义不同。使用价值是商品和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使用价值解决商品的需要;价值解决商品交换的可能。商品生产者只有让出使用价值,才能获得价值。商品购买者只有付出价值才能取得使用价值。(三)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
2、生产率的关系。答:(1)商品的价值量就是商品价值的大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它的价值量越大.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例关系,与个别劳动时间没有关系. (2)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平均到单位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少,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跟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关系,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没有关系. (3)商品价值总量是单个商品价值量的总和。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也无关, 而如果个别劳动时间耗费的越少,商品的价值总量就会越大,所以商品的价值
3、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例关系,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例关系.(四)“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答:正确。(1)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在货币产生之前,金银作为商品早就存在,并参与商品交换,因此,金银天然并不是货币。 (2)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质地均匀、易分割、久藏不坏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它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由此,金银一旦充当一般等价物就获得了牢不可破的地位,即一般等价物由它也只能由它来固定地充当。所以,货币天然是金银。 (3)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比较晚,金银作为自然界的两种金属元素早在人类之前早已存
4、在,当时还没有货币概念,所以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金银两种金属自身具有的同体积相比价值很大、较软易分割使用、性质稳定耐腐蚀便于收藏这些特性使它成为最佳的一般等价物,它们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便是货币,所以马克思说“但货币天然是金银”(五)劳动力商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答: 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三个方面;劳动力商品形成条件的特殊性(人生自由,一无所有)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 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才能生存。 劳动力商品价值构成的特殊性;生活必须品价值;(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即劳动
5、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构成和数量因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历史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特点如下: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能为他的购买者创 造剩余价值,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所以解决资本总公式在形式上的矛盾所必需的条件是购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六)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答: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依靠自己的资本积累,即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资本的总量。资本集中是指个别资本通过结合
6、而形成较大的资本,它既可以通过大资本兼并中、小资本来实现,也可以由原来分散的中小资本联合起来成为新的更大的资本。竞争和信用是资本集中的最强有力的杠杆。它们的区别是:第一,资本积聚是以资本积累为基础的,表现为资本“增量”,因此,随着个别资本的积聚,社会资本总额也会增大起来;而资本集中只是原有资本的合并或重新组合,所以它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第二,资本积聚要受到社会财富的绝对增长速度剩余价值数量及其积累率等条件的限制,因此通过资本积聚方式使资本增大的速度比较缓慢;而资本集中,则不受这些条件限制,所以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集中大量的资本,作为资本集中载体之一的股份公司也因而逐步成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
7、的现代企业制度的主流形式。(七)资本划分的尺度(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答:固定资本: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重要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流动资本: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周转速度的不同,进而对剩余价值的影响。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固定资本的价值周转方式具有多次转移、多次收回的特点,流动资本的价值一次全部回到产业资本家手中。 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周转速度就慢,相反流动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的周转速度就快。(八)流动资本与流
8、通资本的区别。答:流动资本是固定资本的对称。指生产资本中用于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资料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部分,包括全部可变资本和一部分不变资本。 流通资本是指在产业资本循环中同生产资本既相对立又相关联、专门执行流通职能的那一部分资本,包括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两种形式。流通资本是产业资本中同生产资本相对应的那一部分资本,而流动资本则只是生产资本中同固定资本相对应的那一部分资本。流通资本一般指可以流动的资本,流动资本包括国债、可在全国银行间同业市场流通的其他债券、自营股票、银行存款和现金(含交易清算资金);已被用于回购融资的国债和其他债券不得计入流动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只是对生产资
9、本才存在的,流通资本则没有这种区分。流通资本不能产生、只能实现剩余价值,而流动资本中的可变资本却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可变资本指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剩余价值,使资本增殖。(九)市场竞争的类型(平均利润率形成的原因和途径)答:市场竞争的类型可分为:部门内部的竞争和部门之间的竞争。平均利润率形成的原因是资本家为了追求超额利润。平均利润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在商品按价值出售的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不同,使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高低不同。资本家为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和更高的利润率,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部
10、门之间的竞争,使各部门生产规模发生变化,使各部门的不同利润率趋于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实现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利润率的平均化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之间分配的过程。二、简答题、论述题(一)商品及其内部矛盾;答: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内部矛盾是指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商品的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着;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总之,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对于生
11、产者或消费者来说是分离的。表现在交换中,买卖双方不能同时兼得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消费者的目的就是获得使用价值,满足生活需要,提高生活质量;生产者的目的是实现商品价值,获得利润。这一内部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不断解决,从而促进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二)劳动的二重性;答:劳动二重性,指的是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属性。具体劳动是指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同的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对立的两个方面。(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答: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
12、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价值量也不变。1.就同一商品而言,不同生产者的具体生产时间是不同的,这个时间就是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是千差万别的,各不相同。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如果商品的价值量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那么同一种商品不仅不会有同一的价值量,而且越懒惰和越不熟练的人,他所生产的商品反而具有更大的价值。这是不合理的,不能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2.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
13、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四)价值形式发展与货币产生答:商品本身是不能表现自身的价值的,表现方式必须是通过交换价值的形式来表现。在商品交换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随着商品交换从偶然的行为逐步扩大成为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环节,商品的价值形式也逐步发展。总共是四个阶段:一是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二是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三是一般价值形式;四是货币形式。货币的产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之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商品交换的范围更加扩大,参加交换的品种日益增多,客观上要求一般等价物固定在一种商品上。于是产生了货币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集中
14、地、统一地表现在一种贵金属商品上。货币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比较,并无本质变化,他们的区别仅仅在于贵金属黄金或白银独占了一般等价物的地位。货币的产生既是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也是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五)货币流通规律答:货币流通规律也叫货币需要量规律,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过程中客观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这里有关流通中的货币指金属货币,所以,它也被称为“金属货币流通规律”。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金属货币具有贮藏手
15、段的职能,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同实际需要量相适应。因而不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在传统理论中,大多是这样描述纸币流通规律的,也即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决定纸币需要量,纸币发行量决定纸币实际代表的价值量的规律。显然,这种表述是在以金、银为本币的情况下作出的,但是随着货币体制的改革,这种表述显然已经不符合实际了。实际上的纸币流通规律是指,流通中的商品价值量决定流通中的纸币需要量,纸币实际代表的价值量由流通中的商品量和纸币发行量所决定的规律。由于纸币是国家发行、强制流通,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职能,它本身没有储藏只能,纸币发行数量大于实际所需的货币量则会引发通货膨胀,反之则会引发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资本论 重点 思考题 参考答案
